江苏展区“榫卯”展台
浙江展区3D立体玉琮
安徽展区开放式巨型穹幕 本文配图 记者 王凯 摄
上报展台
今天上午,《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正式发布。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硕果累累,2023年长三角地区共有规上文化企业23955家,营业收入达44384亿元,占全国的34.27%。在连续发布的十六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历届长三角地区文化企业上榜总数超过全国的1/3,在发展质效上具有优势;2023年,长三角地区规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9017.99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营收的42.85%,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电竞游戏、沉浸式演艺、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型业态快速增长。
今天上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共谋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发布《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和《2024年度长三角文旅产业重大项目》。100个经典案例,不仅是对长三角人文经济发展成果的又一次深度梳理,也是长三角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是沪苏浙皖在文化自信道路上的坚实脚印;40个长三角文旅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额1251.51亿元,其中投资额100亿及以上项目4个,10亿及以上项目20个。其中,文旅融合项目25个占比62.5%。
今天上午,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的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在这里,你可以一览沪苏浙皖“压箱底”的文化瑰宝,可以穿越古今一游国风游园会,可以全身心融入沉浸式体验,可以收集到超过300枚特色博物馆、图书馆、原创IP的美丽印章……在这里,好看,好吃,好玩,好拍,还好买。
传统与创新 紧密融合
如果说浙江展区3D立体玉琮叫那份来自远古的磅礴与神秘变得亲切,安徽展区的开放式巨型穹幕让人仿佛亲身漫步于云雾缭绕的山峦之间,聆听溪流潺潺,感受清风拂面,“足不出沪”踏上一段梦幻般的大黄山之旅,那么步入江苏展区,巨大的“榫卯”则让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力,感受到榫和卯咬合后的紧密连接。“我们特别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精细木作技艺’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雷勇制作了‘榫卯’,不仅希望打造展陈空间上的亮点,更想要围绕这一元素展示江苏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链路实力。”展区负责人自豪地介绍说,在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上,江苏展区创新打造了展中展,以“游戏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集中展示原画、建模、动捕、动画、发行和运营、云游戏、周边开发等游戏产业链环节上的优质企业,打造游戏全流程生产场景。
记者现场看到,今年爆火的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唯一全流程合作伙伴南京图形科学,将原画设计工作室“搬”到了文博会现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游戏艺术背后的人才培养与创作历程;一粹科技与艾迪亚携手,生动再现了原画如何经过精细的建模工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过程;梦宇三维则带来了更为前沿的技术展示——现场搭建的动捕影棚,在这里,观众可以见证如何通过最新动作捕捉技术,让建模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变得栩栩如生。此外,精画堂通过展示动画分镜头脚本、动画视频等素材,为观众揭开游戏关卡动画制作的神秘面纱,让观众得以窥见游戏情节设计与视觉呈现之间的紧密关联。
多感官刺激 沉浸体验
细挽发髻,点绛红唇,轻摆云袖,弯腰作揖。曲裾典雅端庄,齐胸襦裙娇俏可爱,飞鱼服霸气非凡……今天上午,上海舞台美术学会联合曹县汉服推出的沉浸式国风盛宴,是8.1万平方米展区里最夺目的所在。配合着舞美、灯光、音响,还有视频,身着汉服的人们仿若从古代画卷中走来,衣袂飘飘,每一针每一线里是华丽典雅,更是东方韵味。站在台下,观众仿佛置身于盛世华夏之中,看到古代的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听到文人雅士们吟诗作画、谈笑风生。
其实,长三角文博会从来就是一场体验的盛会。在这里观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观者”,而是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间,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平衡感的全方位提升。比如,在“一剑钟情·从瓷开始”展馆,宋代特色的点茶、插花、香熏等传统文化体验区分布其间,还有《剑舞》《古筝》等演出,只为让观众踏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新中式世界,感受到“宋韵龙泉”氛围;比如上海印刷集团将中华老字号“華豐”铸字印迹馆(活字工坊)1累1复刻到了展会现场,各类出版物、铸字机、铸字铜模、铅活字架、活字印版等实物展品,还原百年前的生产场景,展会期间还将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铅活字拓印技艺”现场体验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華豐”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活力;比如,鼎鼎大名的宛平南路600号,在本次文博会上首发“糍团团”(扫码看视频),开心的糯米饭团包着不开心的油条,“把不开心都吃掉”的口号叫人很难不欣欣然掏开钱包;比如,恺英网络此次携《盗墓笔记:启程》亮相长三角文博会,通过装置、影音等形式结合,让玩家沉浸体验IP故事,去到故事中的吴山居院落、鲁王宫、青铜门,完成一次穿越式探索体验。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