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瓶
清雍正粉彩桃果瓶
明永乐青花山茶纹扁壶
讲坛听众满座 本报记者 张剑 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规定祭器用瓷,永乐皇帝最好白釉,宣德皇帝的蟋蟀罐有诗意,康熙晚期出现粉彩,雍正爱珐琅彩,乾隆喜复古瓷器摹仿青铜器型和不同质地器皿……明清两代帝王喜爱景德镇官窑瓷器,他们的个人嗜好影响着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制作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瓷器生产的走向甚至烧造的成败。昨天上博讲坛第四期,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陆明华以明清两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的御器厂为例,揭秘皇家烧造体系及其成果。
甜白釉和洒蓝釉
明清两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的御器厂,通常称为明清官窑,也有专家学者直接称之为“御窑”。烧造制度的核心,是皇家统一的管理制度。
明代立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陶厂烧造瓷器,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朱元璋读书不多,建国后战乱仍频,百废待兴,尚无兴致赏玩瓷器。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陆明华说。永乐年间官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红釉瓷器。甜白釉色恬静优雅,超越前朝风格,形成了一种新面貌。永乐四年十月丁未,“回回结牙思进玉枕(一说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把永乐甜白与这种“洁素莹然,甚适于心”的瓷器相联系,最为贴近。可见,朱棣对甜白瓷器是情有独钟的。
宣德年间官窑扩大烧造,青花瓷与永乐风格相同,即所谓“永宣不分家”,但烧造质量进一步提高,另有一些全新的瓷器品种诞生——洒蓝釉、祭蓝釉、仿汝、仿哥及不同风格的彩瓷。宣宗朱瞻基对官窑瓷器烧造十分喜爱,但这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个贪玩成性、游戏无度的皇帝,酷爱斗蟋蟀,为了满足游戏需要,他专门让景德镇御窑厂为其烧制青花云龙纹蟋蟀罐。据介绍,此事引起皇太后震怒,将这些蟋蟀罐全部清除。
粉彩和珐琅彩
到了清代,皇帝们对于瓷器的偏好又有了变化,“景德镇官窑又仿古又创新,集中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中,“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很多器物的研制是在他的带领下进行的。“唐英督陶之初,所烧御器多为赏玩和日用瓷。大量为彩瓷,部分单色釉瓷都是仿烧历代名瓷。”
康熙十九年大造官窑瓷器,“光莹鲜艳的单色釉新品种不断出现,如豇豆红釉瓷器精巧可爱,传世品在美国的博物馆所藏最多见,国内博物馆则很少见。”珐琅彩的烧造使宫廷使用的瓷器再上了一个档次,这种欧洲传入的彩料,在北京宫廷内运用于景德镇烧成的白瓷和单色釉瓷器上专供帝王支配。而粉彩的出现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淡雅柔丽。
康熙晚期的粉彩,到了雍正王朝便风靡一时,由于雍正特别爱好景德镇瓷器,命令御窑厂长期烧造,并指定仿造了许多历代的名瓷,如果对宫中的古玩瓷器不十分熟悉,就很难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也不会有这么多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看到他许多关于仿造历代瓷器的旨意。
到了乾隆一朝,改革朝廷礼制,命令景德镇官窑制作仿古礼器,摹仿青铜器的器型,乾隆帝对瓷质礼器的器型、尺寸、釉色、纹饰都有具体的要求。
景德镇,这个古代的偏僻小镇,在几百年中为人类奉献了这么多的精美瓷器,这是古代无数中国工匠的伟大创造,工匠们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造就了这一名扬世界、声震寰宇的艺术瑰宝。“因此真正敬仰的应该是他们,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历史的奇迹。”陆明华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