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祥
去年除夕,在酒店早早吃了年夜饭,于是就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微信拜早年。其中朋友老苏还给我回了电话。他家的年夜饭尚未开吃,儿子、媳妇正在锅台忙着呢?我不觉惊诧:儿子媳妇做年夜饭?“是啊,”老苏道:“儿子结婚后平时都在两家老人那里吃饭,但年夜饭总要把我们两亲家接过去,说你们辛苦了一年,年夜饭让他们尽点心。我们要帮忙他们不让。你看我们正跟亲家看电视嗑瓜子聊天呢?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为了增加现场感,他还将手机视频开着,只见桌上已有六七个菜,小两口正在厨房忙得欢呢!
见此情景,我不由感慨:家家年夜饭都是老人操持,子女享用,能体贴老人辛苦而掏腰包在酒店预订已属不易了,而小辈自己上锅台做年夜饭的实属鲜见,尤其还将两亲家一起接过去热闹一番就更有新意了。年轻人有感恩之心,他们也找到了表达的方式。平时忙忙碌碌工作,双休日也有不少自己的事情要处理,吃饭就在双方老人家里“蹭”了。但农历最后一天的除夕,通过他们自己下厨,端出的不仅仅是一桌年夜饭,更是小辈的回报之心。
家务事“买汏烧”,看似平常做起来不易,尤其是长年累月,过来人谁不是“甘苦寸心知”?许多家长辛勤付出已成习惯,子女受用也不以为然、理所当然,他们没有体验当然不会有感受,也只有在上锅台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买汏烧”的艰辛,父母默默付出的恩泽,从而懂得尊重和体谅,萌生感恩和报答之心。年夜饭的主角换了位置,演绎出的是理解和领悟,沟通及包容、欣慰与温馨。这样的换位值得推崇。
我们欣赏和点赞的当然不仅是小辈某一天的上锅台,除夕之外还有其他节假日,乃至双休日,子女都可以动动手表表心。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和氛围的延续和传承。这里的关键是小辈要有主动意识,“心动不如行动”,就从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同时长辈要适度把握,乐观其成,及时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