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医疗高地,要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医疗和健康管理一体化发展,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福利’。”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审议会现场,市人大代表钱菊英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的积极回应。
“我在一家上海三甲医院工作,每天目睹大量外地病人来上海看病。有数据统计,在上海的三级医院出院病人中,外省市病人近四成,上海已成为国内患者异地就医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医疗高地’。”她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内人才流动频繁,工作地点和户籍分离的情况较多。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异地就医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加。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医保住院病人的跨省联网结算。根据这次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长三角区域内已实现了医保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全覆盖。这些惠民措施方便了长三角区域病人的异地就医。
“但从长远看,如何能在区域内提供同质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减少病人的跨省求医需求,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医疗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钱菊英建议——
●设立长三角区域医疗合作办公室 负责制定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规划,包括政府职责、政策和保障机制,协调并推动不同行政区域相关部门的联动。
●探索长三角区域内医保政策的联动机制 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医保目录不同,同一医疗器械或同一诊疗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定价不同、报销比例不同等,异地直接结算和自费回当地报销差异大的矛盾日益尖锐。“建议借鉴国家医保局下发的统一药品目录,制定统一的长三角医疗器械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让患者更公平地享有医疗资源,增强异地就医患者的获得感。”
●加强区域内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 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逐步使健康信息能互联互通,在检验、影像、病理等专科联盟建设和质量的同质化的基础上,做到同级医院的互认,降低重复检查的需要,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这是我第二年在两会上建议,加强长三角区域医疗一体化建设。相信随着相关部门改革协调力度的逐步加大,最终能给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