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体育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多名委员建言献策,推动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多年来着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民评议中,新建改建的市民健身设施评分多次名列前茅,收到积极回馈。
上海各区尤其是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可供用地少,要辟出一块公共健身区域很不容易。截至2018年底,全市人均可利用的体育场地面积为2.23平方米,如何弥补“健身去哪儿”的短板,继续扩大增量,需要运用机制创新来化解难题。公园里的益智健身苑点、球场等体育设施,由市体育局和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共同协作,拿出一定园内面积作为体育用地,两家单位共建共管。
上海的市民健身场所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要打造覆盖全人群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需要整合更多资源扩大增量、完善布局。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介绍,市体育局还将通过体农结合、体商结合,进一步建设体育设施。体农结合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体商结合将从遍布城市的商业综合体中开辟空间,建设“城市运动中心”,为市民开辟更多更好的健身场所。
2018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明确确保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空间落实,扶持经营性体育设施,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不管建设主体是谁,都要落实属地化责任,最后由政府兜底。如居民小区里的健身设施,开发商走了,就要由物业管理,如果维修资金不足,那么就要由小区所属的街镇来兜底。像殷行街道的社区健身中心由企业运营,政府提供免除场地租金等优惠,同时也牵头解决改建中遇到的消防设计等难点。
合作模式上,公建民营也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像由民企运营的洛克篮球公园,就在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的前提下,开出智能共享的24小时篮球场,满足市民不同时段打球的需要。
市体育局还通过市社区体育协会及其遍布170多个街镇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开展“你点我送”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聘请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开设科学健身讲座和健身技能培训,现场指导市民科学健身。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