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棕编昆虫 来自拈花寺的佛钵 贝壳是大海的声音 文案雅具话印盒
第22版:民间收藏 2020-06-03

来自拈花寺的佛钵

◆蔡一宁

禁不住神秘的诱惑,花了不菲的“私房钱”,终于把一只被营业员称之为“老货”的心经紫砂钵请回家来。

此钵制作精良,状态完好,口沿内敛,丰肩鼓腹,弧壁圆底,形呈扁球状,高9.5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7.5厘米,形制规整,沉稳端庄,紫泥温润,泥色深栗,外观精光内隐,含蓄温雅,极为耐看。钵的外壁按顺时针方向,以行楷书镌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结尾处镌款为“拈花寺”。全文260个字书写规整,一丝不苟,字体娟秀传神,舒朗流畅,不急不躁,恰似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钵盂是古代佛门的僧人吃饭、喝粥、化缘之具。“衣钵”一词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承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现每每月明风清之际,捧钵在手,观照经句,念念有词,令人神闲气定,颇有禅意盈怀之感。

拈花寺是北京历史上内八大名刹之一,又是在佛教界以弘扬禅宗为主的主要佛寺之一,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位于旧鼓楼大街,创建于明代万历九年(1582),因内奉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诸像而称为“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并赐名为“拈花寺”,取自“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之典故。迦叶和阿难是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寺中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一块雍正帝御制的《拈花寺碑》。

曾有台湾紫砂专家云,紫砂佛经“水盂”(即此类钵体)制于十九世纪末(晚清),“水盂”密刻佛经,但与佛教之礼器毫无关系,或纯为装饰之用。此言谬矣。

故宫博物院编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一书中有一件书刻“心经”全文,铭款为“拈花寺”的紫砂佛钵(含钵盖)。据悉,雍正皇帝在文化艺术方面造诣精深,对素雅温润的紫砂格外倾心,曾命令景德镇御窑瓷器仿照宜兴器形。《雍正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文档》记载,“正月二十一日,司库长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另寻宜兴钵一件,交与烧造瓷器处仿样,将钧窑,官窑,祭青,祭红钵各烧造些送来,其钧窑的要紧。钦此”。可见,当时酷爱宜兴钵的雍正帝谕命景德镇仿造宜兴紫砂器物式样,烧制各种釉色瓷器。看来,此钵还是御窑各类颜色釉钵的祖本,其形制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朝。

揭开神秘的面纱,现在拿两钵形神比对可以发现,无论是钵体形制神韵、器身所刻心经字体风格及镌刻铭款,还是泥料色泽,皆别无二致。由此判断,我收藏的此款紫砂佛钵当为清宫旧藏无疑。它是280多年前雍正帝钦定的皇家宫廷御制、臻藏的紫砂礼器,是一件集工艺、书法、宗教于一体的紫砂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因钵体镌有“拈花寺”铭款,故为雍正帝特赠予北京拈花寺,并置于寺内佛前供奉的宝物,甚为珍贵。据报道,收藏有“拈花寺”铭款的紫砂佛钵目前在国内仅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类似的心经佛钵(称之为刻“波罗蜜多心经”水丞),有否铭款有待考证。另外,国内尚有“觉生寺”铭款的心经佛钵流传民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