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棕编昆虫 来自拈花寺的佛钵 贝壳是大海的声音 文案雅具话印盒
第22版:民间收藏 2020-06-03

棕编昆虫

◆原野

2019(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我被“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艺术摊位深深地吸引了,展台上昂首挺胸的公鸡、吐着信子的蟒蛇、展翅欲飞的仙鹤,还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金鱼、孔雀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动物”,让人误以为进入了一个奇妙的袖珍动物园,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三件逼真有趣的昆虫棕编。

蜘蛛(图右1),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对其褒贬不一,但基本仍归益虫。体长从0.5厘米~6厘米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步足4对,其种类繁多,分布较广,适应性强,能生活在土表、树上、草间、石下、洞穴、水边、灌木中、房舍内外。总之,在水陆空都有它的踪影。

蝉(图右2),又名知了,为同翅目蝉科,约2000余种。体长2~5厘米,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蝉在中国古代寓意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其生命周期;由于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是莫过于其鸣声,被文人墨客赞誉、抒发高洁的情怀。

蜜蜂(图右3),属膜翅目、蜜蜂科。体长为8~20毫米,黄、黑褐色,身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翅,前大后小,腹部椭圆形,末端有螯针,是一种有益的昆虫,专为农作物传粉。蜂蜜,一种天然的营养滋补品。

其实,棕编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主要流传于长江流域。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二十世纪初棕编凉帽在四川等地开始流行,到三四十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已久。棕编虽是门老手艺,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十分复杂,要将一片普通的棕榈叶变成各种小动物,必须经过选材、分叶、编织等多道工序,通过穿、插、扣、拉等方法,能编出蜻蜓、蝴蝶、蚂蚱、仙鹤及十二生肖等各种动物。当然除了需要奇思妙构外,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双慧心巧手。

摊主叫马冬兰,江苏盐城人,出生于一个棕编世家。2013年,她被上海大学艺术创意中心聘为“特邀非遗传承人”执教三年,本人许多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专家肯定、好评,并曾赴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十多个东南亚国家举办展览。她从事棕编工艺四十多年,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专委会、上海市非遗协会会员。在本次展会上,她还当场作了表演,以一把小剪刀、几片棕榈叶,经过撕、拉、传、刺等手法,瞬间在她的指尖变成了蜻蜓、蜘蛛、蝎子等动物,与真的相比,其相似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让人感悟:手造工艺,正作为一种生活美学重新兴起,中国民间非遗手工技艺,真是精彩纷呈、美妙无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