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我从部队一名懵懂青年,一直干到近天命之年,直至三年前转业青浦,分配到史志部门。自此,脱下戎装换便装,放下枪杆握笔杆,与地方志结上了缘……
我从志书中了解到,青浦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立县治,经有清一代,已编修县志5部。据考证,史上参与编纂方志者,皆是地方大儒、饱学之士。而我乃一粗粗“武人”,又非科班出身,从事史志工作,做梦也没想到。
当翻开一部部厚厚的县志,我深深认识到青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经考证,域内大部分地区于7000年前成陆,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据考古学界鉴定,认定本地崧泽文化是前承马家浜文化(6000年前)、后接良渚文化(4000多年前)、延续约900年的古文化,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代表的原始社会文化。同时,境内还陆续发掘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坟等十余处古文化遗址。可以断定,青浦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人类最早的聚居地,是上海古文化的发祥地。于是,出现了松江“上海之根”、青浦“上海之源”、金山“上海之始”等不同表述,引起了学界的一些讨论,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再翻阅志书内容,发现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重要人物,以及老百姓的生活习俗、乡间俚语等无所不包,真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原来,地方志兼容并蓄、林林总总,尚有如此大的容量,竟有这么大的作用,真是没有想到。我有些喜欢上了地方志。
众所周知,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浦先后编过2部县志。《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如今,我们距上部县志编纂的下限时间已过20年。因此,2022年8月22日,全区召开了地方志编纂动员部署会,启动新一轮的修志工作。既然地方志激发出我的兴趣,那么学习态度、精神状态应该是要有的。于是,拿来上海方志办、青浦史志办编过的一些专业书籍,比对研究;下载江苏方志办、河北安国方志办拍过的一些网络课程,仔细观看;与同行专家请教修志的方法路径,对编修志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由此,明白了地方志的来龙去脉、体例体裁,知晓了什么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什么叫“述而不论”“越境不书”,什么是“以事系人、生不立传”,等等。方志学虽然是小众化、小学科,但在我人生事业期的下半场,能触摸到一门新的学科,增添知识储备,厚植个人阅历,心中有了那么一点“小确幸”。我与地方志的缘也有了加深。
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是方志人的责任。总书记历来重视修史修志。
此次启动新一轮修志,我们准备用6年左右时间,编纂1部区志、11部街镇志、29部专业志,工程不可谓不浩大,责任不可谓不重大。经过多方遴选,我们邀请到7名业内刚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加盟修志队伍,他们的认真、乐观、豁达,令人感动;有些承编单位邀请我和专业老师去调研辅导,刷了自己的“存在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认识和理解,一把年纪了还面红耳赤地争辩,那么“较真碰硬”,想想也很搞笑;拍摄宣传地方志的小视频,作为参赛作品上报,受到市方志办评审组的鼓励和肯定,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看来,做做地方志还是挺快乐的。
当然,我与地方志的缘远远不止这些,后续再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