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
研究上海外滩建筑群有不少专家和业余爱好者,我看上海城市空间变迁,则喜欢从整体上理解外滩发展对于上海城市的意义。我发现外滩建筑群天际线有波澜起伏的三个“高峰”,从南到北依次是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以及外白渡桥对面的上海大厦,可以讲一个有吸引力的上海故事。它们建成于1920—1937年,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和建筑师称之为外滩三期的产物,构成了外滩建筑乐章的三重奏。
第一“高峰”是汇丰与海关的“双子星座”。汇丰银行建成于1923年,被认为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好的建筑”。这座远东第一豪华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最标准的上中下三段式。建造耗资千万银元,光是意大利云石就用了2000多吨。普通人看汇丰大厦有三宝,即门口的铜狮子、大厅的爱奥尼立柱和上方的八角厅穹顶。八角厅穹顶的马赛克镶嵌画,有汇丰全球八个分行所在的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上海、香港、曼谷、加尔各答)。我特别好奇这些古老镶嵌画的现代蕴意,其中的纽、伦、东、巴正是上海今天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要对标比肩的对象。1927年,隔壁海关大楼又拔地而起。海关大楼顶上是仿照伦敦大本钟设计的钟楼,与汇丰大楼穹顶互相衬托形成双子星座。海关大楼一建成就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海关大钟的报时声可以传遍整个外滩。有老人回忆说:“海关大楼的四面钟,每面直径都有五米,钟面用的都是德国进口的牛奶玻璃,夜里亮起来像四个月亮挂在江面上。”原来报时用的是英国名曲《威斯敏斯特》,后来改为《东方红》。1986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来访上海,海关钟楼临时奏过《威斯敏斯特》。
两座大楼都是公和洋行主持设计的,都是英国建筑师威尔逊的作品,都以古典的科林斯立柱、爱奥尼立柱或多立克立柱为典型特征。威尔逊设计这两个建筑肯定考虑了个性与和谐,汇丰是横向线条,海关是纵向线条,抱在一起形成了外滩建筑群天际线的第一山峰。小时候逛外滩,那时汇丰大厦是门口有解放军站岗的市政府,汇丰门前的铜狮子要走过去摸一摸,海关大楼的钟声听了一遍还要听一遍,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上海人最熟悉的外滩记忆。
第二“高峰”是沙逊与中银的“高度之争”。1925年巴黎博览会以后,装饰艺术(Art Deco)的摩登浪潮开始席卷黄浦江。1929年落成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是装饰艺术建筑在外滩的第一次亮相。设计者又是威尔逊,据说威尔逊原本的设想仍然是新古典主义,最终决定紧跟国际潮流改为装饰艺术。业主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要求设计拔高到11层高77米,不惜重金要把沙逊大厦建成当时的外滩第一高楼,成为自己在上海搞房地产的巅峰之作。沙逊大厦占据了外滩与南京路相交处的C位,作为奢华酒店,建成后逐渐发展成为聚集上海滩老克勒的场所。今天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仍在用萨克斯风演绎着余韵。2024年,在上海出生的香港导演王家卫做了电视连续剧《繁花》,讲了一个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人如何在和平饭店从阿宝成为宝总的故事。
对沙逊大楼有挑战性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北边相邻的中国银行拆掉旧楼造新楼,要建一个34层90米高的摩天楼。这次的情况不像南边的海关大楼超过汇丰大楼那样平静,在争高博弈中最终中银大楼减少了一半高度,建成的是17层70米的大楼。我们从读小学起就听过老师讲课说事情的原委,说沙逊看到中银大楼高度要超越沙逊大楼,通过租界工部局进行了阻扰。但是最近一些年听到一个新的解读,有人认为不景气的经济可能是建筑高度缩水的主要原因。
不管如何解释,当前可见并且可敬的情况是,公和洋行的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受命设计中银大楼,将中国式的四方攒尖顶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垂直线条结合起来,成就了外滩建筑中这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中国风建筑的唯一和独特,后来的建筑师称之为Shanghai Deco的代表作。如今站在南京东路口的外滩堤坝上仰望,中银大楼的蓝色琉璃瓦顶与沙逊大厦的翡翠尖顶仍在无声对话,向后人讲述着租界时代中式建筑如何在外滩与西式建筑争取平起平坐的故事。
第三“高峰”是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的“外滩屏风”。1934年,外滩建筑群的最高高度已经属于外白渡桥下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百老汇大厦是英国建筑师弗雷泽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由威尔逊担任顾问,以22层接近80米的高度成为外滩建筑群的制高点。它用褐色泰山面砖包裹,如同一扇耸立在一江一河交汇处的建筑屏风。百老汇的老员工回忆说:“从大厦18层的观景台望出去,能看见苏州河里的木船和黄浦江上的军舰。”
百老汇大厦真正发挥它的制高点作用是在1949年之后。有一个说法是,大厦顶层的旗杆高度正好100米,这个数字有新中国“百尺竿头”的寓意。1951年百老汇大厦更名为上海大厦,成为新中国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喜欢在这里接见外宾,带外宾在18楼的露台欣赏上海城市的美景,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前景。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前,上海大厦以绝对高度统领外滩天际线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后,2005年外滩32号原友谊商店拆除旧楼建设半岛酒店,这是外滩第一立面建成70年后的第一座新建筑。接触内情的朋友说,外方投资人曾经设想建设100米高的摩天楼,但是上海政府坚持外滩天际线是不可破坏的历史遗产,最后由时任常务副市长杨雄拍定设计方案:半岛酒店“种牙齿”式降低高度,设计Art Deco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保护了外滩建筑群三重奏的波浪美。
如今从陆家嘴回望,虽然老外滩后面增加了许多高层建筑,但是外滩第一立面建筑群的“三重奏”依然超凡脱俗: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华丽高音,装饰艺术建筑的清越中音,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低音,在一公里长的新月形老外滩演奏着文化贵族的交响。这三道天际线不仅是上海建筑高度的标尺,更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年轮——从租界大班的资本角力,到民族意识的充分表现,再到追求卓越的努力奋发,每个时代都凝固在外滩建筑群的砖石钢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