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数字赋能”……技术正在改变教育的样貌,也让校园变得更加“透明”。然而,统计多了,数据多了,表格多了,繁杂的数字背后,如何才能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读懂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教育?
本周,新时代教育领导力提升研修活动暨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吴蓉瑾名校长工作室活动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举行,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同行共聚上海,解读数字背后的“情感密码”。
卢湾一中心小学“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曾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本周的活动现场,记者在该校展示的数节“微课”上,看到了老师们破解密码的功力。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有一门独一无二的少儿军事课程,内容包括军事训练、角色扮演、模型制作、战棋推演……指教老师周南介绍,课程的诞生,来自一份校学生图书馆阅读数据——数据显示,校图书馆中,军事、历史、地理类书籍借阅率达到了27%,无论是聊起现代军事装备,还是历史书上的古代战争“名场面”,不少男孩子说起来头头是道。于是,这门综合性课程应运而生。如今,通过信息化手段,老师将学生亲手制作的模型在电子沙盘上进行推演,让更多内容以及学生的思考,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为上海首个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卢一小学较早通过“云手表”等工具,对孩子们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除了为健康护航,优化体育课教学方案,不同孩子的“心动指数”对于其他学科老师还有什么意义?
体育备课组长孙申彪有了新的发现——在攀岩课上,他曾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跟着老师的路线在攀岩,有两个学生却喜欢自己去探索。数据显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心率很稳定,且维持时间是普通学生的两倍。“普通的学生可能爬一会儿就懈怠了,而他们越遇到困难越兴奋,哪怕是摔倒,也是笑呵呵的。”孙老师想到,这两个学生是创新活动的好苗子,引荐给学校的科技总指导老师,果然,两个孩子很快在科创大赛中贡献出金点子,取得了佳绩。
“心动指数”也帮助语文老师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写作让很多孩子望而生畏,甚至平时能言善辩的娃,一看到作文本就慌了神。甚至曾有家长对吴蓉瑾说,作文是全家的“周末终结者”。
在卢一,经过多年实践,“随堂练笔900秒”帮助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克服了恐惧。在15分钟时间内,孩子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小任务自由写作,比如“多感官描述一棵植物”“描述积木玩具的拼搭过程”“想象穿越到《清明上河图》后看到风景”等。
语文老师贺春秋介绍,脑科学研究表明,对三年级的孩子,去甲肾上腺素在15分钟内可以保持较为旺盛的分泌水平,让孩子们保持专注。起初,老师们将随堂练习设定的时间为600秒。通过对心率的监测,老师们发现,如果延长至900秒,可以在松弛和紧张中找到平衡。这样的写作练习,老师也不对字数做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尽情表达,在一次次积累中提升信心。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