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波叔又上课 孙球王的涨球秘笈 足协需要解决欠薪 中性化命名的难处 致敬“超级丹”
第A02版:专栏 2021-01-06

中性化命名的难处

沈雷

沈雷

中超各队中性化改名,已成为近期关于中国足球最大的舆论热点,而且以负面为主。这一波舆情完全可以预计到。毕竟要完全变更用了二十多年的名字,无论新名字为何,都会引起相当数量球迷的不适感。

其实中性化命名的复杂性,日本足球界在30年前也遭遇过。在职业联赛实质筹备阶段,日本足协高层制定了“成立法人化俱乐部”“确定俱乐部属地”“拥有可容纳15000人以上及夜间照明设施的体育场”“与18名以上职业球员签订合同”等七项准入条件。而J联赛关于队名的相关政策是以“属地地名加昵称”的方式命名,原则上队名里不包括俱乐部成立后作为管理机构的公司名称。

之所以出现“原则上”这一条件,是因为当年日本同样存在俱乐部名与球队名剥离的情况,部分俱乐部及其运营俱乐部的实体公司仍以投资母体的名字命名。比如曾经大名鼎鼎的川崎绿茵队,其前身读卖新闻队是当年日本乃至亚洲的最强俱乐部队。1991年筹备职业化时,读卖新闻将队名改为川崎绿茵(队名Verdy一词是根据葡萄牙语Verde“绿色”改造而成),但俱乐部名仍为“读卖新闻日本足球俱乐部”。1998年读卖撤资后,二股东日本电视台(NTV)接手,俱乐部名也顺势改为“日本电视台足球俱乐部”。直到2009年日本电视台也撒手不管,不得不进入J联盟托管状态的俱乐部才正式更名为与队名相匹配的“东京绿茵1969足球俱乐部”(2001年球队从川崎搬迁到东京,因此改名东京绿茵)。

据说,J联盟高层曾口头答应各俱乐部,可以在职业化头五年在公开场合继续使用投资母体的企业名。但在1992年联赛杯期间(联赛因筹备职业化停摆,因而新设了一项比赛以便各队实战磨合),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大量的混编队名,如“读卖绿茵”“三菱浦和红钻”“松下钢巴”。这令联盟高层非常不满,于是在1993年3月,也就是首届职业联赛开幕前两个月,突然下达决定——要求统一对外使用“属地地名加昵称”的队名,不得出现企业名称。

这个决定看似专制独断,但在媒体与各球队的配合之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终形成了如今日本职业联赛的景象——“千奇百怪”的队名在历经二十多年的时光后,最终成为一道独立于商业利益之外的风景。当然,中日两国足坛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尽管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尽管最终呈现出的队名里有不少既难懂又“中二”,但绝大多数日本俱乐部确实在想名字一事上花费了不少脑力,而不是仅仅加一个“城”或者一个“FC”就敷衍了事。努力做事与想方设法应付之间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取名一事只是一种折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