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当1998年世界杯扩军为32队时,曾引发了舆论关于小组赛赛制的质疑。“32进16”,意味着只有一半小组赛球队可以出战淘汰赛阶段,媒体由此担心,这样会令不少小组赛末轮场次失去实战意义,从而降低比赛的价值和观赏度。
在此之前,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连续四届世界杯都是24支参赛队,但1982年采取了由12支队参加第二阶段小组赛的赛制(即第一阶段小组赛每组前两名出线),而之后三届则都使用了“24进16”赛制,除每小组前两名外,六个小组里四个成绩较好的第三名也能晋级淘汰赛阶段。
“24进16”的赛制,理论上不会出现球队战罢两轮小组赛后就提前出局的情况,从而使得更多队伍会在末轮拼尽全力,赋予小组赛更多的戏剧性,同时因为随着各小组第三名出线情况不同,也会直接改变淘汰赛首轮(即1/8决赛)的对阵形势。
在这三届世界杯里,“24进16”的赛制也确实赋予了比赛额外的活力,尤其是1994年开始引进胜场3分制,更是刺激各队以更进取的方式争取晋级,以至于当届世界杯的E组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局面——墨西哥、爱尔兰、意大利、挪威,最终均以1胜1平1负的战绩积4分,形成四队连环套,最终挪威因进球数少(1个)而无缘小组前三被淘汰出局,挪威队也成为“24进16”赛制引入大赛后唯一获得1胜1平却遭淘汰的球队。
改制的1998年世界杯,果然在小组赛末轮出现了让人担心的局面:提前锁定小组第一的巴西和尼日利亚,双双在无关紧要的第三场比赛中输给了挪威和巴拉圭,从而让同组的摩洛哥、西班牙的努力化为乌有。
颇为诡异的是,当2016年欧洲杯“重新”用回“24进16”时,人们这时发现了“32进16”的好处——淘汰赛对阵形势固定,因而罕见挑选对手的特殊情况。“24进16”的赛制并非绝对公平,两个小组的头名在淘汰赛中出战其他小组第二而非第三名,同时这两组第二名的对手同样是别家的第二名的特殊情况,这意味着争夺小组头名失去了价值。而在手握4分且99%确保出线的情况下,许多球队末轮没有斗志,或者大面积更换主力阵容,造成了某种不公平,如2016年的意大利、英格兰均在末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本文发表时,2020年欧洲杯小组赛已进入末轮时段,这次会毫无争议吗?基本不可能。没有完美的赛制,而任何赛制的漏洞背后隐藏的都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