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罗格告别北京时间
第A10版:奥运 2021-09-01

罗格告别北京时间

葛敏

雅克·罗格 1942年5月2日-2021年8月29日 出生于比利时根特,曾是比利时整形外科医生,从2001年开始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于2009年在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上连任,任期延长至2013年。2013年9月10日,罗格正式卸任。

瑞士洛桑时间8月29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原主席雅克·罗格去世,享年79岁。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巴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会为失去一位伟大的朋友和热情的体育迷,而深切哀悼。”为了向罗格表示敬意,奥林匹克大厦、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及国际奥委会所有驻地都将连续五天降半旗。

罗格于2001年到2013年任国际奥委会第八任主席,后担任名誉主席,他全程见证了中国第一次担任奥运会东道主的历程,并给予了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评语。对于罗格的离世,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8月3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罗格主席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深化国际奥委会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和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对他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他的家人表示诚挚慰问。”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葛敏

外科医生文武双全 会玩橄榄球和帆船

罗格1942年5月出生于比利时根特,这是一个充满中世纪风情的港口城市。他的祖父曾是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父亲也曾是比利时田径和划船冠军。3岁起,他经常跟随父母一起出海,沿着比利时北海海岸航行,从此便爱上了大海的万顷碧波,逐渐成长为一名帆船运动员。青年时期,罗格曾16次夺得比利时全国帆船比赛冠军,拿过一次世界冠军和两次亚军。作为比利时代表团的帆船选手,他还参加过1968年、1972年和1976年三届奥运会。

罗格过人的运动天赋不仅仅展现在水上项目,他还曾从事橄榄球运动。罗格加盟的比利时“滑铁卢”橄榄球队曾获得过全国冠军,他本人则10次入选比利时国家橄榄球队。

34岁时,罗格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进入比利时根特大学学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外科整形医生。对体育的热爱,令罗格在从医之余,并未远离奥林匹克运动。退役的那一年,他应邀加入比利时奥委会,后来成为了比利时奥委会主席。他语言上的优势——除了能说流利的荷兰语和法语外,还能讲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成为进一步跻身国际奥林匹克管理层的有利条件。

1989年,罗格当选欧洲奥委会主席。1991年,受萨马兰奇之邀,罗格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98年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2001年7月,他接替萨马兰奇,成为国际奥委会第八任主席,当时他还没满60岁。自此,罗格将手术刀放进了记忆的储藏柜里,搬到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居住。

罗格在2005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他在运动员时期从未想过要加入国际奥委会,更别提当国际奥委会主席了,在他看来,“一切都属于机缘巧合”。

大刀阔斧搞改革反腐、反兴奋剂斗士

尽管掌舵国际奥委会并不在罗格最初的人生规划中,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其治下12年里,国际奥委会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哪儿有脓肿,你就把哪儿割开,挤出脓汁,让肌体愈合。运动管理也一样,如果出现问题,你就必须尽快解决它。”当过外科医生的罗格曾如此诠释自己的工作策略。

罗格上任后,首先对国际奥委会内部的贪腐行为进行改革,其中包括竞争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办权时候的贿选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申办的贿选丑闻。奥运赛事方面,罗格积极开展反兴奋剂工作,从组建反兴奋剂委员会到不断提高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数量,再到促使所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接受《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对违规运动员的严厉处罚,他把反兴奋剂这把“火”越烧越旺。

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他一改以往奥委会委员统一住在奥运村外酒店的习惯,成为第一位与运动员同住奥运村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同时致力于赛事监督和反兴奋剂工作。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夕,东道主希腊的两名运动员以发生交通事故在医院接受治疗为由,拒绝接受兴奋剂检测。顶着得罪东道主的巨大压力,罗格坚决不妥协,最终迫使那两人退出奥运会,从而向世界体坛昭告了反兴奋剂的坚定立场。在他的努力下,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与各国政府及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共同建立起反禁药的国际统一战线。

发展女性体育事业 一手创办“青奥会”

萨马兰奇时代,奥运会顺应商业化、职业化的时代潮流,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声誉渐隆。但奥运会规模日益庞大,给举办国家带来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也让一些弱小国家望洋兴叹。因此,罗格主张把一些落后于时代、观赏性差的项目剔除出奥运会,接纳一些新兴项目,以保持奥运会的活力,同时降低举办成本。遗憾的是,到罗格卸任时,他提出的将夏季奥运会规模控制在10500名运动员、28个大项的目标未能达成。时至今日,他的继任者巴赫在位已八年,这一难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

2009年,罗格获得连任,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化成为他在第二个任期内的主要任务,举办国际青奥会和发展女性体育事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重点。

在此期间,奥运会女性项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2012年,女子拳击成为伦敦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成为意义深远的标志性事件。同时,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文莱代表团(此前从未派女运动员参赛)也均派出女运动员参加比赛,伦敦奥运会首次实现了所有代表团都有女性运动员参赛。

罗格曾表示,青奥会是他留给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大遗产。这个由罗格一手创办、面向15至18岁年轻人的“迷你奥运会”,寄托了让奥林匹克运动回归其价值本源、激励教育年青一代的美好理想。

罗格去世后,巴赫对其一生进行了回忆:“他是一位有成就的主席,帮助国际奥委会实现了现代化和变革。他赢得了青年体育的冠军,并开创了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他还极力倡导体育廉洁,并孜孜不倦地与兴奋剂的罪恶作斗争。”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力挺北京奥运会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三天后,罗格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2004年雅典奥运会,杜丽拿到该届奥运会首金,罗格给杜丽颁奖,这是他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颁发的首枚奥运会金牌,他颁给了中国运动员。可以说,罗格一直同中国保持着一份特别的情谊。

上任伊始,罗格多次表示支持北京奥运会。当时,一位美国记者问罗格,“为何把2008年奥运会交给北京举办?”

罗格的回答很“任性”:“国际奥委会就是想要让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中国有13亿人民,我也有13亿个好理由来选择北京。”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罗格很喜欢:“‘8’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我是国际奥委会第八任主席,我相信这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好运气。”而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罗格弃用沿袭多年的“best(最好)”说法,改用了“Tru ly Excep tiona l Games(真正无与伦比)”的表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已经把奥运会的标准提得非常高了,所以对伦敦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对伦敦以后的奥运会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体育的代表人物,罗格也相当熟悉,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比利时人就曾经说过:“中国的郭晶晶、刘子歌、杨威、李小鹏等许多运动员的表现都令人惊叹,当然在这些优秀运动员当中,我非常喜欢刘翔,他在田径上的突破,使得他在很长时间里几乎成了中国体育的象征。”

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罗格先后20余次来华,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广州等城市乃至街巷社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罗格与中国的这份情谊,也不仅仅存在于奥运会期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罗格三次向中国领导人致函表达慰问,国际奥委会也首批向灾区捐款100万美元。此外,罗格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秘书曾透露,每次来中国前,罗格都会让秘书在卡片上写一两句中文,并给每个汉字标注发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上几句中国话。

卸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罗格曾以名誉主席的身份多次来到中国,还曾被授予北京体育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7年,他率团入川,参观走访了由国际奥委会与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共同捐资修建的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并将一批网球器材交给该学校使用,希望他们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奥林匹克人才。

在主政国际奥委会时期,罗格追求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大胆充分放权,赢得了广泛好评。如今斯人已去,但他已留下足以让梦想继续下去的现实。在卸任前的一次采访中,记者请罗格为自己的国际奥委会生涯作评,他引用了童话书《小王子》中的一句话作答:“评判自己比评判别人要难得多,要是能评判好自己,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