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臂飞鱼”郑涛
9月1日,游泳赛场见证了中国残奥代表团的历史性时刻,在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郑涛、袁伟译和王李超全程领先,最终包揽金银铜牌,并且郑涛以30秒31的成绩打破残奥会纪录,这是中国军团在本届赛事上收获的第66枚金牌,也标志着自1984年残奥会以来中国代表团在夏季残奥会中第500枚金牌的诞生。
从平亚丽1984年的“1”,到郑涛2021年的“500”,中国体育用了37年的时间。
37年的时间,伴随着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见证了中国健儿在残奥赛场上的奋勇拼搏,也见证了中国残奥体育事业从未停止的发展脚步。
本报记者 李冰
“无臂飞鱼”四冠加冕
东京残奥会开赛以来,郑涛口咬毛巾出发的图片刷爆网络,而他的传奇在不断上演。8月26日,他与队友夺得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27日,在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又夺得冠军并破纪录;29日,在男子50米仰泳S5级的赛场中,以31秒42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勇夺金牌。9月1日,在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郑涛获得冠军并打破残奥会纪录。至此,郑涛在本届残奥会获得四块金牌,并四次打破纪录。
“要给女儿树立榜样”
男子50米蝶泳对郑涛来说,是一个有点“魔咒”的项目。在伦敦和里约,他都屈居亚军。在东京,他终于证明了自己,以破世界纪录的方式问鼎。
8月27日下午,东京水上运动中心,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这是东京为郑涛这位中国残奥泳军“三朝元老”准备的舞台。
入场,郑涛身上就有一股志在必得的霸气。起跳,入水,郑涛领先半个身位,自始至终都将世界纪录线甩在身后。用头触壁,30秒62!新世界纪录!郑涛从泳池探出头确认成绩后,长舒一口气。随后,无臂冠军抬起左脚庆祝,笑了起来。
“(伦敦和里约)都是差零点几秒输了!”在混采区,还没等记者说完问题,郑涛就抢着回答,“终于拿下了,就想拿这块金牌,因为前两届都没有拿到嘛。”
1990年郑涛出生于云南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一场触电事故夺走了他的双臂。2004年,云南省残联来村里选游泳苗子,郑涛的父母不肯,但郑涛说想去试试,因为他“不想做废人”。当时看到小郑涛,教练张鸿鹄一眼就瞧上了。
“这孩子身体条件适合游泳,但更重要的是能吃苦。”回忆起那次选材,身为郑涛伯乐的张鸿鹄向记者说。他说这段话时就站在郑涛身边,替爱徒拿着颁奖时所得的花束。
张鸿鹄没看走眼,郑涛比任何人都努力。加入游泳队后,别人在水里呆五个小时,他就在水里呆八九个小时。靠着天赋和努力,郑涛入选国家队,并在伦敦和里约都拿了金牌,国内外各级比赛也获奖无数。就像他最喜欢的歌曲《改变自己》中唱的那样,郑涛扭转了命运强加给自己的人生轨迹。
郑涛不仅改变了自己,还要变得更强大。里约残奥会后,郑涛背部受伤,腰肌劳损。经过康复治疗,他回到泳池。身为老将,他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拼命训练,每天训练量超过其他队友。“东京赛前集训,每天都游一万多米。”他说。
在东京残奥会针对媒体的服务官网上,介绍郑涛个人信息的页面上写着他的座右铭:“更快、更高、更强。”在东京,郑涛证明了自己。
郑涛有一个两岁七个月的女儿。“我想对女儿说,好好看看我,没手也能游这么快呢。”郑涛笑着说,“作为父亲要给女儿树立榜样。”
牵挂,为健儿插上翅膀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许多运动员都像郑涛一样,把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化为拼搏的动力,勇攀高峰,绽放光芒。
8月28日结束的乒乓球女子1-2级单打决赛上,中国选手刘静以3比1战胜对手,实现了自己在这一项目上的残奥四连冠。赛后,33岁的刘静掩面而泣,她说,“我2017年生完孩子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系统训练,这次比赛前整个人的状态感觉不在最佳,但我今天拼尽了全力。”
刘静的儿子今年4岁,为了备战残奥会,她已经许久没有见到儿子了。“有了孩子之后多了一份责任和牵挂,说实话对我还是会有影响。”她坦言,“今天决赛我都没敢告诉儿子,害怕让自己分心。”
决赛场上,刘静发挥得十分出色,几乎全场压制对手。“我也没想到今天状态这么好,打得特别兴奋。或许是儿子给了我力量。”赛后她兴奋地告诉记者,“回去我要马上把比赛录像发给儿子看。”
同样牵挂着家人的还有射击运动员杨超,他在8月31日进行的男子10米气手枪SH1级决赛中以237.9环的总成绩刷新残奥会纪录并夺冠。赛后当被问及远在国内的妻儿时,这位42岁的老将沉默片刻,眼角忍不住泛起泪花。由于疫情等原因,备战残奥会的杨超这两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我的两个儿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虽然不能时常陪在身边,但我希望成为令他们骄傲的爸爸。”他说,“今天这枚金牌就是我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杨超坦言,自己想过在这届残奥会结束后就回归家庭,多陪陪孩子。“但一想到要放弃自己热爱的射击,我心里又舍不得。”他说,“我会寻找一个折中的方式,尽量兼顾两者。”
8月31日,第一批结束了东京残奥会比赛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回家的喜悦,因为在行程终点,有最牵挂的亲人在等待。
500金,见证中国残奥体育事业发展
生命不息 努力不止
用创造历史的一块金牌为中国军团突破残奥会金牌“500”大关,对郑涛来讲,有偶然,也是必然。
1990年12月,郑涛出生在云南省一个农村家庭,童年的一场触电事故,让他不幸永远失去了双臂。14岁那年,郑涛被云南省残联选中,开始接受游泳训练,也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东京残奥会之前,郑涛两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了残奥会,并且在伦敦和里约热内卢各拿到一枚金牌。本届残奥会上,郑涛先后取得了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男子50米蝶泳、男子50米仰泳三枚金牌和男子50米自由泳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四金王”。
更快、更高、更强——这是郑涛的座右铭,同时也是所有参加残奥会的中国健儿的共同追求,用郑涛的教练张鸿鹄的话说,就是“他就代表一种体育精神,不管健全也好,残疾也好,一直都在努力”。
生命不息,努力不止,郑涛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2016年里约残奥会之后,郑涛背部受伤并伴发腰肌劳损,对于一名已经拿到过两枚金牌的27岁“老将”来讲,他完全可以选择退役,但是经过康复治疗后,郑涛顽强地重返泳池,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为了备战东京残奥会,郑涛每天的训练量都是全队最大的,平均每天都要游10000多米。能够成为中国残奥军团第500次夺金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建立在此前郑涛已经获得的3枚金牌的基础之上,从这一点来讲,郑涛同样也是自己的“助攻者”。
残奥舞台 改变人生
许庆不知道,如果没有那一方泳池,如果没有残奥会这个舞台,自己的人生,又将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1998年,6岁的许庆遭遇车祸失去了双臂,对他来讲,“未来”也变成了一个无法把握的模糊概念。幸运的是,随着国家对残奥事业的逐步重视,包括许庆在内,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士有机会投身体育运动当中,并且登上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残奥舞台。2004年,年仅12岁的许庆一跃跳入了雅典残奥会的泳池,随后的12年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在四届残奥会中总共收获了10枚金牌。
8月25日,东京残奥会轮椅击剑男子佩剑个人决赛中,李豪为中国拿下本届残奥会首枚金牌。今年27岁的李豪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小镇,小时候因车祸导致右腿截肢。跟许庆一样,喜欢上了击剑的李豪在13岁时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并且在2015年从四川来到上海,加入了上海轮椅击剑队。多年的耕耘之后,李豪用沉甸甸的残奥会金牌圆了自己的梦,也用自己人生经历告诉所有跟他一样的人,只要努力,轮椅不会是禁锢,奥运会一样可以成为自己的舞台。
新的时代 新的起点
1984年6月,包括24名运动员在内的中国代表团首次亮相残奥会赛场,参加了在美国纽约索纳县举行的第七届残奥会,参加了田径、游泳和乒乓球三个大项的角逐,共获得2枚金牌、13枚银牌和9枚铜牌。其中,北京盲人运动员平亚丽获得田径女子B2级跳远金牌,实现了中国参加残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此后的37年间,中国残奥代表团参加了包括本届东京残奥会在内的全部残奥会。从2004年雅典残奥会开始,中国残奥代表团连续四届残奥会上排名金牌榜首位,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拿下了107枚金牌,首次实现单届残奥会金牌总数破百的壮举,创下了金牌榜和奖牌榜等多项残奥会新纪录。
2001年,中国获得了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权,在此之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残奥会体育项目的投入,同时也加强了残疾人运动的社会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体育场,获得了跟正常人一样的专业训练的机会,不断促进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完成了残奥会金牌榜“四连冠”伟业的同时,在今年的东京残奥会上,向着“五连冠”的目标,大步前行!
东京残奥会将于9月5日闭幕,在本届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继续捍卫金牌和奖牌双榜的霸主地位并无悬念,其能否超过里约残奥会、创造新的残奥会最佳战绩,成为后续赛事的最大看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