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归化球员在给中国足球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使得本来就复杂的中国足球更复杂了。
本次12强赛,李铁带了四名归化球员,首战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李铁只选择了艾克森和蒋光太。对阵日本,在首发阵容上,李铁依然安排阿兰和洛国富坐在了替补席上,直到第60分钟左右,终于尽遣四名归化球员上场。
在归化球员的使用上,国足好像一直有些遮遮掩掩的,想用,但是又不敢大胆地用,好像怕说闲话一般。对此,球迷觉得你使用一个归化球员和使用三个归化球员又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是用了,还不如一次来个痛快,为什么不愿意四名归化球员一起首发?
球迷的企望与国足对归化球员使用方法之间的矛盾,可归结为如何提高在归化球员身上的投入产出比。投入除了经济成本(中国似乎并不缺钱),更重要的是制度成本、感情成本等,引进归化球员的决策者、归化球员的使用者还要付出声誉风险成本等。
所以,怎么正确使用归化球员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怎么才算正确很难界定,大概只有赢球才算正确。每次排兵布阵,李铁的内心戏一定很多,头脑中的权衡、计算一定很多。
在赛后的采访环节,李铁说“中国国家队教练就应该由中国人来担任,只有中国人能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且相信这个团队会变得越来越好。”在队中有归化球员的情况下,这个发言有些欠妥,因为在绝大多数的球迷心中,归化球员不是中国球员,他们叫做“归化球员”。
这个潜意识中的认知也指明了归化球员成为老毛病上的新麻烦的原因,什么时候将归化球员当作普通的中国球员,麻烦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