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驰虽已退役,但依然活跃在冰面上
中国冰雪运动,方兴未已,在这股虎虎势势的发展大潮中,想必不少人都看到了“全国一盘棋,各有各精彩”的一面。曾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雪车比赛的邵奕俊,他是上海在冬季项目中的运动员代表,而在这冰山一角之下,是申城在相关人才培养与输送上多年如一日的潜心而为。原花样滑冰国青队队员张美驰,她就是在上海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初代花样滑冰选手。尽管已退役,但在转型为教练后,她就跟很多前辈与同侪一样,在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浪潮中继续担当生力军,助其澎湃不息,奔涌向前。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上海花滑的1.0尝试
上海是国际大赛之都,曾举办过花样滑冰世锦赛、短道速滑世锦赛、上海超级杯等重磅赛事。同时,申城的冰雪之缘又不仅止于此。少冰少雪的南方城市可以培养出冬季项目的“国字号”选手吗?现实中早已有了明确无疑的答案。
虽无缘冬奥会、世锦赛那样的顶级竞技舞台,但在现年19岁的张美驰的身上,却有着一个“上海花样滑冰初代独苗”的故事。
张美驰,她既是第一位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的上海花样滑冰选手,也是第一位入选花样滑冰国青队的上海运动员。之所以如此与冰有缘,很大程度上,她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
“最早上冰面可能是在三岁左右,但真正说到练滑冰,就是在我跟着父母来上海之后,是从六七岁开始的。”张美驰回忆道。她的母亲张旭年轻时是一名花样滑冰专业队的运动员,达到国家健将级水平,在经历退役、结婚并升级为母亲后,张旭带着家人从东北来沪发展,在上海的一家冰场内担任专业教练。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这家人在上海扎下了根。
妈妈当教练,女儿跟着练,此后适逢申城冰上项目的发展迎来契机,所以张美驰便在专业受训的这条路上走了下来。在经过数位教练的指导后,2016年,彼时才13岁的张美驰代表上海出现在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冬运会”)的花样滑冰赛场上。
她不仅是上海在那届冬运会上的花样滑冰独苗,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参加该项体育盛会的上海花样滑冰选手。
有意思的是,由于年纪太小不符合冬运会花样滑冰青年组的参赛条件,所以,张美驰只能“跳级”去参加成年组的比赛。“青年组的报名是有出生年月限制的,我年龄不够,想参赛的话就只能报名(未设年龄限制的)成年组。”张美驰分享了自己当年参赛时的小细节。
在越级挑战的情况下,张美驰获得了该届冬运会花样滑冰成年组的女单第四名和双人滑第五名(与黑龙江交流运动员贾丰博搭档)。“参加冬运会前,我已经在国青队了,不过是双人滑组的。等冬运会后,我就进了国青的女单组。”
冰面上的一家三口
转型教练助力申城花滑
花样滑冰,多的是英才出少年之先例,尤其在女选手方面,“年轻的老将”更是寻常。在经历了身高猛蹿、发育增重、难以提升等瓶颈之困后,张美驰选择退役,并且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发点——她转型成为了一名教练。
“现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冰场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在一起。”退役后,张美驰跟母亲一道在世纪星滑冰俱乐部当起了教练,而她的父亲则是俱乐部工作人员。
张美驰的父亲卜宪洲告诉记者,在女儿退役后选择发展城市时,上海是他们一家人共同的选择。“肯定是上海啊,这是她妈妈当年的选择,也是她现在的选择。她从小在上海长大的,我们一家生活在这里。上海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可以让她继续施展所长的地方。”
转型为教练后,张美驰基本一周工作六天,最常面对的就是喜欢滑冰的孩子们。能在转换身份后继续留在最熟悉的冰面上,继续自己未竟的冰上之梦,她觉得这算是一桩幸事。“现在上海孩子练滑冰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也知道有不少新一代的选手成长起来了。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当时觉得没必要再纠结、可以干脆退役的原因。现在我的身份变成了教练,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份力,来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项运动。”
除了在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有过不错表现外(花样滑冰成年组女单第四名、双人滑第五名),张美驰还获得过全国花样滑冰大奖赛青年组冠军,作为上海模式下的花样滑冰初代独苗,她已经完成了运动员阶段的答卷。另据记者从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处了解到,在张美驰之后,申城陆续还有数位小选手入选国青队。
徐徐图之,众擎易举,属于上海花样滑冰的故事,前途更可期。
女子单人滑
中国花滑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提到中国的花样滑冰,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很可能是双人滑。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张丹/张昊、隋文静/韩聪,这一对对组合的表现令国人对北京冬奥会上的那枚双人滑金牌满怀期待。然而,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国花样滑冰得到的第一份底气和信心却是来自于女子单人滑。
此时,有一个名字是必然会被提到的——陈露。
在1994年的挪威利勒哈默尔,陈露成为中国花样滑冰在冬奥会上的第一位奖牌获得者(铜牌)。1995年伯明翰世锦赛,在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下,一袭红装的陈露登场了。也就是在那场世锦赛女单比赛中,过半数的裁判都给陈露打出了5.9分的艺术表现高分,而她也就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1998年长野冬奥会,陈露凭借自由滑中的《梁祝》,将一只“冰蝴蝶”长久地留在了人们心中,同时也为中国再添一枚冬奥会铜牌。
在陈露之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女子单人滑的赛场上,中国选手中似乎只走出了一位成绩尚难与前辈看齐的李子君。
女子单人滑,中国缘何难突破?在运动员时期主攻女单的张美驰那里,记者得到了一些与答案相关的线索。对身体发育所造成影响的平衡,对相关伤病的控制,对技术难度越来越高的追求,对年龄和发展空间的考虑……在张美驰看来,这些都是会对运动员造成直接影响的变数。
有趣的是,尽管在中国花样滑冰的竞技层面,双人滑明显领先于女子单人滑,但在民间爱好者中,却大多是女单的天下。“在国内的青少年中,练花滑的女生一直远远多于男生,从以前到现在,一直是这样。所以,我们也期待能看到更优秀的女单选手的出现。”张美驰期待地说道。
■冬奥知识课堂
花滑乃是元老项目
花样滑冰是冰上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穿着冰刀在冰面上表演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裁判根据动作的质量与艺术性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花样滑冰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后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夏慕尼举办,当时的花样滑冰包含三项,分别是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和双人滑,之后设项逐步发展。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共将产生五枚花样滑冰金牌,它们分别来自于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上舞蹈和团体赛。
根据国际滑联的规定,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和双人滑通常包括短节目、自由滑和表演自由滑三项内容,不过在冬奥会和世锦赛上,只需进行短节目和自由滑。
短节目和自由滑分在两天进行,短节目先行比试。在这两个板块内选手们均可自选音乐。短节目由规定的三种不同跳跃、三种不同旋转、两种不同步法共八个动作和连接步组成,评分包括规定动作分和表演分。自由滑则是由跳跃、旋转、步法和各种姿势组成,评分包括技术水平分和表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