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球员汪之栋赛后向观众致意
于静上场
截至目前,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赛程过半,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优异。其中,中国残奥冰球队是目前成绩最出色的团体之一。残奥冰球比赛仅设立一枚金牌,竞争十分激烈,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牌强队参赛。而中国残奥冰球队虽然成立时间较晚,却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大放异彩,不仅在小组赛中取得三连胜,还淘汰了老牌劲旅捷克队,成功挺进半决赛。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吴钧雷
伤病不是放弃的理由
残奥冰球,是冬残奥会上仅有的身体对抗性项目。比赛中,运动员的滑行速度快、对抗属性强,队员们受伤是在所难免的。
据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医杨凯然介绍,每次训练比赛的时间一长,很多队员的假肢接触面都会磨起水泡。“如果接触面有磨损,我会在第一时间给他们进行消毒处理,严重的要进行清创处理,再垫上纱布、绷带等,防止进一步摩擦损伤,导致进一步化脓感染。”
“运动员的腕部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需要用球杆一端辅助滑行,另一端用来传球、击球,这对于腕部力量的要求极高。”杨凯然说,“他们要滑行,还要打门,手部力量需要特别大,所以很容易出现问题。”但是,队员们看上去并不受此困扰,在杨凯然看来,每个人都是特别开朗的存在,不论训练有多么艰苦、伤病的出现有多么折磨。
杨凯然回忆起队长崔玉涛的一次大伤:“当时他坐在冰橇上,刀撞在板墙上,腰部被撞成压缩性骨折,特别严重。”崔玉涛为此在床上躺了两周,过了三个月才能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他受伤后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影响比赛,特别顽强,克服了对伤病的恐惧。”
副队长徐志强也是如此,一度在比赛中遭遇锁骨粉碎性骨折,这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徐志强凭借毅力进行康复治疗,最终赶上了北京冬残奥会。“跟他交流时,他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必须参加家门口的冬残奥会。”杨凯然被队员们的意志力深深感动。
截至目前,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连战连捷,出色的实力与不屈的斗志展现了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精神,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点赞。他们刚刚击败了冬残奥常客捷克队,即将在半决赛中迎战一个强大的对手,三届冬残奥会冠军美国队。
不管前路有多坎坷,中国残奥冰球队都不会放弃,并以百分之百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对手。正如核心队员、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汪之栋所言:“我们对每场比赛都不会掉以轻心,而且我们对每场比赛都充满信心。”
这一批人是开拓者
自2017年建队以来,中国残奥冰球队的全体队员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前夕,队员们在农历小年迎来了短暂的一天假期,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养精蓄锐,准备迎接五年来最重要的一届赛事,圆自己的奥运梦。
2015年,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残奥冰球,是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校园训练营,随后,训练营扩展到辽宁、山东等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残奥冰球这个项目。
山东青岛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残奥冰球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迷茫到慢慢了解,再到组织队伍训练,这支队伍经历了很多困难。不仅仅是人才的缺失,还有设备的落后。最初使用的器材都是一些世界强队三四年前使用的。直到2016年,中国残奥冰球凑齐了可以上场的六名球员,随后便开始训练,就这样度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
随后,在河北、辽宁、黑龙江、新疆等地,纷纷开始了组建残奥冰球队的过程。2016年,全国首次残疾人冰球对抗赛顺利开展;2017年,首届全国残奥冰球锦标赛举办,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残奥冰球的大家庭中,大大促进了这个项目在国内的发展。
2017年9月,中国残联着手准备组建国家残奥冰球队,并和山东省残联与青岛市政府签订了《共建中国国家残奥冰球队协议》,由青岛市全面负责中国残奥冰球队的组建、日常管理和保障工作。同年,中国残奥冰球队第一梯队进行了首次集训,共有36名球员加入。
在队员眼中,冰球是一项速度快、对抗激烈的运动,打起来十分过瘾。“我觉得我们是这个项目上创造历史的一批中国人,是开拓者。”现任中国残奥冰球队队长崔玉涛说道。
集训后不久,中国残奥冰球队走出国门,第一次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洲际对抗赛。四场比赛过后,中国队无一胜绩,进球寥寥,实力上的差距有目共睹。惨败而归的结局,激发了中国残奥冰球运动员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在经历一年苦练后进步神速,令欧美强队大跌眼镜。
在芬兰,中国残奥冰球队以全胜战绩夺得残奥冰球世锦赛C组冠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并升入B组。2019年,中国残奥冰球队来到B组参赛,力压东道主德国队,获得第三名。短短一年后,中国队就成为了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冠军,五战五胜,闯入A组,并成功获得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参赛资格。
“所有人都看到了我们的进步,从世锦赛的C组到B组,再到现在的A组并备战北京冬残奥会,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中国残奥冰球队主教练尼古拉说道,“四年前我来到中国队执教的时候,我就设定了目标。如今,很高兴看到我们的队员在个人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初出茅庐的菜鸟到不可小觑的世界强队,中国残奥冰球队仅仅用了三年。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奇迹。
冰球项目唯一的“她”:谁说女子不如男
妇女节这一天,中国残奥冰球队迎来最后一场小组赛,对手是意大利队。比赛中,于静第一次踏上了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
这件事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38岁的于静是中国残奥冰球队唯一的女性运动员。由于其他七支队伍没有女队员报名,于静成为了本届冬残奥会冰球项目唯一的女性选手。此外,她还是继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残奥会的布里特姆贾森德与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的莉娜施罗德之后,第三位参加冬残奥会的女性冰球运动员。
于静是青岛人,天生就是个体育爱好者。虽然因为疾病导致左下肢部分功能缺失,但她擅长的体育项目可不少,接触过轮椅击剑、轮椅篮球、坐式排球等项目,且一玩就能上手,是个天生的体育人才。2020年,于静正式转项,在山东残联的帮助下开始了残奥冰球训练,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她所遇到的最大挑战。
对于初学者来说,支撑冰橇的冰刃宽度仅有三厘米,想要保持平衡绝非易事。不过,于静第一次上冰就能保持平衡,还能用球杆支撑着慢慢滑行。“感觉自己挺有天赋的,一下就有了信心。”于静说道,“更重要的是,想到能有机会在家门口参加冬残奥会,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作为队内唯一女性运动员,于静必须用男运动员的重量与速度要求自己。“我的爆发力弱一些,其他还好,没有感觉很吃力。”于静说,“教练会根据我们个人的身体素质,调整训练计划。”女性运动员的优势在于灵活,但冰球运动的冲撞在所难免。训练中,于静没少吃苦头,最狠的一次撞击她永远记得:“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受到暴击,内脏都在体内晃了一下,缓了10分钟才好。”
冰球运动对于手腕的负荷也很大,滑行、急停、专项、击打等动作都需要使用手腕来调整球杆。训练时间一长,于静的手腕就容易出现问题,关节液渗出形成腱鞘囊肿。“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再恢复训练。”
于静从未想过放弃,训练两年有余,她越来越热爱冰球这项运动:”体育运动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变得自信,让我有勇气去挑战能力达不到的事情。”在之前进行的两场比赛中,中国残奥冰球队发挥出色,取得两连胜。于静虽然作壁上观,但时刻做好了出场的准备。“只要上场,就要竭尽全力争取进球,这是职责。”
与意大利队的比赛恰逢妇女节,于静迎来了属于她的出场时刻。最终,中国队以6比0取胜。队长崔玉涛表示:“我们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比赛,作为送给于静的生日礼物,也送给广大的女同胞,用实际行动祝全国的妇女同志节日快乐!”
于静最大的节日愿望是:“希望能通过我参与冬残奥会的经历,让更多女性残疾人关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享受快乐、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