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成功,不是眼前的成绩 朱炯 30岁前觉得无所不能 50岁时清楚能力有限
第A07版:人物 2022-07-04

朱炯 30岁前觉得无所不能 50岁时清楚能力有限

刘闻超

“青训,我们先教人,欧洲先选人”

范志毅当年那句“中国足球现在什么水平……脸都不要了”,直到今日被无数球迷奉为神预言。这一次,朱炯在一种同样刹不住车的节奏中,将许多问题讲了个透。尽管,每到一段话的末尾,语气中总带有一丝不得不放手般的无奈。

“联赛这个环境,大家没有期待,球员整天考虑工资能不能拿到,这种心态下,很难把注意力放在足球上。”他说。这一幕,他同样经历过,比如几年前又一次降级的申鑫,缺少激情、没有动力,更见不到欲望,但这又能怪谁。“中国足球前十几年在影响力方面到了一定高度,当投入和人才无法衔接上时,自然就要回落了。就和股票一样,亏钱之后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支持。如果青训还是像现在这样没有人才涌现,也没有投资,那么中国足球就要一直在谷底徘徊,除非你有质的改变。”

2016年,朱炯和吴承瑛一起在江苏搞了个青训机构,出于邀请外教的考虑,他还专程前往巴塞罗那走访。结果几名外教出具的第一份训练计划就令朱炯意识到,中西方青训在根本性上的不同。“他们的计划中没有专项技术训练,甚至没有身体训练,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巴塞罗那当地,能够去到类似机构训练的孩子,其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条件,那些无法跟上节奏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被淘汰了,教练只要进行挑选就行。这就好比我们在教育层面的‘内卷’,能够进入名校的一定是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实力。对西班牙的那些青训球员来说,技术不行会自己练,身体不行就去健身房,运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家长会带孩子踢球吗?不会。但是会带孩子们去学奥数,学很多东西,不说足球,连普通的体育锻炼都很少。学校里的体育课说不上就不上,长此以往,技术方面没有训练,身体能力得不到提升,青训自然很难出效果。”

说到这里,朱炯将话题带回了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足坛,无论是老帅徐根宝的崇明岛模式,还是山东、浙江这些常年有一定整建制青训基础的俱乐部,只有他们尚且能贡献一些人才,他们比普通人胜在更扎实的技术底子,辅以合适的外援加入,放在国内已经可以争冠。但在理念和思维方式上,足球早已进化得复杂许多。“阿曼已经有专业的足球学院了,越南的这批队员在一起很多年了,他们曾经师从阿森纳足校教练的专业指导……输给他们,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欠薪问题动摇了中国足球根基”

都说足球是社会面的一种缩影,既然如此,足球的问题必然就和我们所身处的环境有关。“学习可以让孩子有傍身能力,踢球能吗?以前可以搏个几千万工资,现在没有了。现在围绕足球,社会上包括学校里开设了许多课外学习班,问题是有没有合适的青训教练?这就和考高中、考大学一样,为什么大家挤破脑袋想去好学校,就是因为有相对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足球通过这样硬套的方式营造一个足球人口数字表象,这样的环境怎么出人才?”

已经有很多年了,外界喜欢拿中日两国的足球和青训做对比,现实是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日本足球近似于“两条腿走路”的体系,在拥有合适的投入与良性的职业化晋升通道之前,他们首先做好了内部环境的梳理,除了必要的专业教练外,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令日本的小球员不必在兴趣与学业之间做赌博式的选择,那些兼具天赋与身体条件的孩子通过层层筛选,逐渐进入更高水平的竞争。在朱炯看来,中国足球无论致力于哪个发展方向,其根本性的前提在于,中国足球的管理层需要致力于在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上,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恰恰是这一点,足球拥有相比于其他项目无法复制的属性。“竞争的环境不一样,甚至女足与男足的职业环境也不一样,足球想要登上领奖台的难度是其他项目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不可能照搬到足球上。不去尊重科学规律,光苦、光累是没有用的。中国足球不是没有基础和土壤,现在大家的条件更好了,孩子们从小就有足球鞋穿,我们那个时候16岁之前都还没有正儿八经的足球鞋,这种外部环境之下,更应该按照规律,很心平气和地去做事。”朱炯说。

无独有偶,目前唯一效力于欧洲五大联赛的中国球员武磊,曾多次提及过氛围的问题。以他所在的西班牙人为例,30岁的球员已经属于队中的老将,每一年球队总会有不到20岁的队员竞争一队的首发位置。对当地的年轻人而言,足球是最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提着球鞋去球场可能好比于我们围拢在游戏或麻将桌前那样让人流连忘返。即便是那些没能进入职业队伍的队员,也能通过从事低级别赛事的裁判或其他相关工作来获得快乐,并且不求任何回报。足球的差距体现在场上,其实更在于日常所处的环境与氛围。

无论是朱炯还是武磊,他们都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现代足球世界的前排工作者,在感受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现在欠薪的问题这么大,根基也有了动摇,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足球不是大家趋之若鹜想要去做的事情,这种氛围要想重新升温,可能要很长一段时间。”朱炯说。“这代年轻人注重个人感受”

经朱炯提起才反应过来,距离当年第一次采访他,恰好过去了10年。10年前那次见面,是在沈阳的一家酒店内,当时的上海申鑫在联赛最后一轮中,客场2比3不敌辽宁,从而“锁定”一个降级席位。当然,最终他们因为大连队的退出而奇迹般复活。

10年过去了,来到“知天命”的年纪,许多事情看得更透彻也更坦然。再次见面,朱炯的头发有些泛白,他笑着说,自然一点就不会很难看,任何事情都如此。不刻意追求与事物本身相悖的面貌,一如他对待足球的态度。

“儿子现在1米83了,比我高很多,现在读高二了……”从过去到现在,朱炯没有在学习上“管”过儿子什么,当年他在南昌当教练时,看台上的儿子低头玩游戏,任凭球迷如何吵闹也打扰不到。后来他去了贵阳,情况也还是没有改变。在朱炯眼里,这一代年轻人从很早开始就有了个人主见。“我太太就是老师,我们会给他建议,但最后做决定的还是他自己。这一代人的想法和我们不同,我们那个时候更传统,踢球就好好训练,在家听父母话,到了年纪就成家。现在的孩子不光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还会接收社会上那么多信息,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不会去考虑旁人的目光。踢球的孩子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换种思维去交流。”朱炯说。

说起儿子,每个父母总是特别来劲。“准备中考那年,除了自选的物理以外,其他小三门(历史、化学、政治)他就不怎么花时间了,哪怕多个一两分让卷面能好看些,也不愿去多努力一步,他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后来选择学校也是,同时有几个提前面试的机会摆在面前,他选了自己最想去的那个学校,结果他成功了。”朱炯笑着说,儿子这种游刃有余的学习节奏到了高中之后,马上有了改变,因为教育圈的“内卷”严重。从儿子面临的竞争,朱炯联想到了自己的足球生涯,6岁那年他开始足球训练,从虹口区广灵一小接受打磨,此后“跳级”进入上海青年队,再到后来进入职业队,最初和他一同训练的队员有许多,结果同区之内真正踢上顶级联赛的就两人,一个是他,另一个是朱琪。朱炯说,儿子在不服输这点上和自己很像,但区别在于,这一代的年轻人对自己更有一个衡量标准,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不会过去强迫自己,但也不会轻易放弃。

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但成功的基础没有变,那就是努力与天赋,而对于成功的界定,会让人选择不同的道路。

本版撰稿 首席记者 刘闻超

“职业联赛搞了快30年,很可惜我们没有把一些积极的东西积累起来。”

“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不可能照搬到足球上。不去尊重科学规律,光苦、光累是没有用的。”

“联赛这个环境,大家没有期待,球员整天考虑工资能不能拿到,这种心态下,很难把注意力放在足球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