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如今的国内足球舆论环境,确实会让人看不懂。时时刻刻就会突然炸出的争论议题,甚至不能称之为“争论”,而只是一方与另一方的吵架。至于议题本身,大多数根本就没有“议”的必要。
董路与周海滨的争论就是如此。
两人两年前就“中国人应该踢复杂足球还是简单足球”已经有过几回合的交锋。这次的起因是周海滨带领的山东泰山U17队赴韩国参加一项国际青年杯赛五战全败,董路将话题带回“足球先进理念管不管用”的频道,于是战火又起。
董周之争早就成了辩论。辩题都没有对错,但正反方必须分出立场,我对即你错,我错即你对,将一切问题黑白对立,这倒是非常符合现下舆论场的风格。赢下辩论的最重要技巧,其实不是证明自己“对”,而是证明对方“错”;证明对方“错”,往往忽略整体理念,而把问题往小了带,通过一字一词拓展出去,纠住漏洞,或是带偏方向,进而推及其整体之错误。
如果不是与人争论,周海滨所说的,又有什么问题?小球员需要从小打好技术基础,而不是极端发展一些特化优势,这些在未来很可能不会成为优势;U字号球队不应打得过于功利,而应接受更为普适的战术,在比赛的压力中学会决策处理。这些不是周海滨的独创,而是职业足球圈早就达成的共识。
现代足球技战术的核心其实不是长传或短传,哪怕再崇尚传控的球队,比赛里也会有两位数的长传次数,而精准的长传传接都需要细腻的技术才能实现。长传绝非低等技术,而是能更快速将球转移到空白区域的高级货,必须技术、视野、意识和全队配合相结合。但长传冲吊的适用场景越来越少,是因为随着世界各地选手身体条件越来越接近,“往头上砸”意味着更轻易将球权转交给对手,也意味着更大的防守压力。这项成功率极低的战术只能用于比分落后时的背水一战,而无法成为一项普适选择。
青少年球队不是不能选择蹲坑冲吊的战术,而是在于该不该将功利的策略放在首位。青训的重点在于锤炼孩子的技术,以及学会在瞬间的决策,如果只会极化技战术这一种类型,没得选择,又何谈决策呢?学习也是同样道理,学生们要学会的是解题思路,而不是“我只会做这一类题”。中国足球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了,但即使如此,“子午谷奇策”和“衡水模式”也都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