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挖掘宝藏 《超级装备》超级付出 从云端到炊烟,只消一部电梯的时间
第16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10-24

《超级装备》超级付出

——上海纪录片团队三年努力的背后

中国装备有多强?昨晚10时,三年磨一剑的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在全新改版的央视纪录频道首播亮相。无论是称霸矿山,以及地下、水上的“机械巨人”,还是被誉为“核电之心”“巨轮之芯”的核心装备,或是聪明过人的智能装备,都在片中一一亮相。而150分钟短短三集纪录片背后,是三年零八个月、1300多个日夜、296名参与者、38个城市与地区、30余家装备单位、10余万字采访笔记、8000多个镜头、20T珍贵视频素材,是一支上海纪录片团队持之以恒的付出。

何为“超级”装备

“我们定义的‘超级’,有的是体积最大,有的是功率最强,也有个子不大但是技术最核心的。”《超级装备》总导演、总撰稿韩晶告诉记者,目前纪录片里呈现的都是中国当前最大、最强、最核心的工业装备。例如,在首集亮相的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自重达到3000吨,挖掘隧道时能产生12000吨推力,是如今中国地铁建设的功臣。在它的帮助下,中国人大大缩短了地铁建设周期。而支撑“西电东输”工程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支持“西气东输”的20兆瓦电驱压缩机、当今世界唯一能开展四肢、骨盆、全脊柱手术的骨科手术智能机器人,则都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超级核心装备”。

“文科生”炼好钢

该片由央视纪录频道投资,工业和信息化部协拍,上海视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承制。这支上海团队,此前多聚焦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超级装备》是这支“文科生”团队首次接触工业题材。

“团队中没有一名成员是理工科出身,包括我自己。”韩晶将拍摄《超级装备》的过程,形容为“熔炼一炉特种钢”,许多深奥的概念、难懂的原理,都曾让团队举步维艰。“渐渐的,我感受到了文科生的优势,艰涩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在一群文科生的解读下,变得更人文,更浅显易懂。熔炼使我们发生蜕变,变成了比较好的材料。”韩晶说,纪录片经过工程师和专家学者反复审核,在保证严谨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人文色彩。

“达康书记”助阵

深奥的科学原理,他用亲切的声音娓娓道来;鲜见的工业场景,他的语调中亦包含好奇……实力演员吴刚的献声,为《超级装备》增色不少。谈及邀约吴刚的初衷,团队表示,工业题材纪录片中专业词汇、枯燥数据难以避免,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找到一个具有超强声音塑造能力、表演功力,并且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好声音”。经过反复筛选,以《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中精湛表演深入人心的吴刚成了团队的首选。幸运的是,当时正在排练话剧《哗变》的吴刚,很快接受了摄制团队的邀约,抽出整整两天时间完成了解说工作,“他的解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美妙的工业世界,赋予了作品特殊的气质”。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