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蓉
“我是春天里出生的绿皮野兽,在秋夜里悄悄吞下十瓣月亮。”这是国防科技大学高鹤鸣写的诗歌《桔子》,也是前几天刚揭晓的第四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冠军作品。短短24个字,却充满值得品味的意趣,生命的活力跃然纸上。
在大学里写诗,会不会被同学当作“怪物”?四年前,首届短诗大赛举行时,有学生在微博留言这样问道。当时,这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学子发起的诗歌比赛,用年轻人喜欢的互联网方式展现,在微博上掀起关注热潮,也点燃大家心中对“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的认同。4年过去了,今年的大赛收到了来自1785所高校2.6万件作品投稿,比首届时高出了好几倍,越来越多人关注并参与到诗意的关注和表达中来。这不是一件小众的事儿。
应为写诗的学生鼓掌喝彩。他们对生活敏感,能够感知身边的美好,而且他们愿意表达和交流。
海南大学的夏启龙以一首长调《金缕曲·雪天离别赠云峰》获得本季短诗大赛的佳作奖,其中写道:“欢游眨眼成过客。话分离,怅听风语,拉长车笛。流畅线条延天际,交汇生涯轨迹。已跨越,无穷昨日。或在平行空间里,驶来时,故事将重述。君与我,正初识。”
这是一首关于车站离别的诗歌,作者三年来不断记录身边小事、所思所感,他想要传统诗词的变革和复兴,要通过当代诗词的创作来与读者共鸣真实的感染力。
这样的诗意值得珍视。我们常常发现,年幼的孩童总是会蹦出令人惊喜的童言童语。我三岁多的女儿在一次郊外旅行后对我说:妈妈,大象伸出它长长的鼻子,摘下星星,送给你。这些语言,尚谈不上是否能称作诗歌,却是孩子对世界纯真而友善的观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表达情绪和愿望。可是长大之后这样的语言为何变少了?是什么令珍贵的诗意黯淡了光芒?
诗歌生发于“情”。如果生活只剩下功利和“苟且”,自然缺乏抒情表意的内容。另一方面,好的诗作除了感情热烈真挚,还需要有写作技巧和知识储备来加强表达。大学生写诗开了个好头。珍视诗意,捉住偷偷溜走的“诗心”,在家庭、学校、城市空间,都为诗意的表达提供记录和交流的平台,是多么令人期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