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这部歌德的巨著曾不止一次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出现,演绎过话剧和京剧,日前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的是来自德累斯顿马戏剧院的默剧版《浮士德》(见上图 祖忠人 摄),这也是本届艺术节唯一的默剧作品。内容复杂、结构庞大的长篇诗剧,是如何在舞台上的2小时中呈现的?
在令人捧腹的小丑把戏里,演员们接连登场,一场剧团在上帝指引下排练《浮士德》的戏中戏开始了。演员们的脸庞抹得煞白,形态不一的眉毛分明地勾勒出每个角色的性格,没有一句台词,纯靠肢体动作和现场的音乐来推动故事。故事讲述了满腹经纶的浮士德对长期以来的生活和所获得的成就并不感到满足。于是,魔鬼引诱浮士德,和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会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该剧导演托马斯·库阿斯饰演剧中的导演一角,他是欧洲戏剧界的怪才,德累斯顿马戏剧院就是由他在故乡一手建立。《浮士德》是该剧院的第一部作品,2009年进行了首次演出。该剧融入了喜剧、音乐、诗意、舞蹈和马戏等元素,以传统黑光剧的形式进行呈现。
书中的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然而在舞台上,因为容量的限制,演员们只演绎了前面两个阶段的故事。且导演以戏中戏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因而当浮士德所爱的格雷卿面临死刑时,原本的悲剧结尾被戏中的导演跳出来打断,演员们也第一次开始交谈,以一种喧闹的方式解脱沉重,结束了全剧。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描述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欧洲观众都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当此剧在欧洲上演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浮士德的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但来到中国观众反馈会如何?前几日剧团先在抚州进行了2场演出,第一场是原汁原味的默剧表演,没有收到预期的反馈,主创立刻在第二场演出加上了故事梗概的字幕,帮助观众理解。上海场的演出也沿用了字幕,仍有观众在散场后反映没有看懂。就形式而言,剧团的首次中国之旅,去掉语言表达,用默剧演绎如此严肃的题材,确实是一次极其大胆的实验。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