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金庸逝世一周年前夕,在金庸当年读大学的地方,由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举办一场“杰出校友金庸国际学术研讨会”,向海内外各路好汉发出英雄帖,无疑是今日武林之盛事。笔者接到请柬,欣然前往。
10月25日下午,我见到了诸位“大侠”,北大教授、已86岁的严家炎,北大教授陈平原,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武侠评论家陈墨、周清霖、罗立群、汤哲声、陈建华等诸贤,拱手见礼,神飞气扬,果然是豪迈而快意的相聚。
翌日,研讨会在苏大礼堂召开,座无虚席。
坐在我身边的是研究武侠的苏州前辈徐斯年。徐老已82岁,但精神矍铄,他写过《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侠的踪迹》《王度庐评传》等著作。他认为萧峰(即乔峰)是金庸笔下最好的人物,大侠往往有悲剧性的下场。萧峰、张无忌便是。
严家炎回忆他与金庸数十次相晤,有两次在金庸寓所的书房内。他说金庸是个极有毅力的人,他去英国考博,已83岁,接受考试三小时,回答了导师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学等问题。严教授说,一个人一生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很不容易,但金庸做到了,他是个成功的报人,也是杰出的武侠小说家,他的新武侠集历代武侠小说之大成。
写了13本金庸小说研究的评论家陈墨说,金庸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文坛的奇观。他说金庸具有八种身份:报人、作家、学者、影人、译者、商人、国士与政论家。金庸又无疑是中国最善于讲故事的小说家之一。
除了回忆金庸与评论金庸小说的艺术性,陈平原讲的是《另一种大侠精神》,他说,金庸有很强硬的内核,一生不服输,功成名就后还在晚年招收博士生,面对非议,他笑傲江湖,特立独行,这便是大侠精神的精彩呈现。
陈子善谈金庸小说之外的散文,他写的小品,保持了报人叙事清楚的特点,文章有弦外之音。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设想成立“中国武侠小说百科”;金庸小说英译本作者张菁谈了她翻译《射雕英雄传》时碰到的困难以及英译本出版后的反响。学林出版社编审周清霖谈他四次会晤金庸,金庸把苏州写入武侠小说,他特别赞赏评弹,对严雪亭、蒋月泉、张鉴庭的说书艺术赞不绝口。金庸在浙大招收的唯一男博士卢敦基也到会发言,他透露自己当年考入金门当博士的过程,还谈了金庸“武侠地理”之创见。
有不少知名学者与会,比如,中国台湾东吴大学沈君如谈《神雕侠侣》与戏曲的关系,台湾东吴大学钟正道对《连城诀》表现手法提出独特见解。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朴宰雨谈金庸小说中写少数民族契丹、满族及外族高丽人的特点;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宋伟杰则谈了心理情感与金庸叙事方式间的联系。
笔者在会上谈金庸新武侠对中国文学的三大突破,第一突破了传统武侠的思想艺术高度;第二金庸小说第一次打破了中国历来壁垒森严的雅俗之间的界限,赢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的共同喜爱;第三是打破了传统经典小说写人的文学模式,《三国演义》褒刘贬曹,《水浒传》褒奖宋江,而读者最喜欢的对象却是诸葛亮、关羽与武松、鲁智深。金庸对其笔下的一号人物,不极力美化,而让他受尽磨难,经历九死一生的坎坷遭遇,令狐冲、张无忌、狄云、石破天等人物成长都有一段令读者由同情到喜爱的过程,金庸对中国文学中的人物塑造,有新的突破。
会场上,五十多位论剑者为今后金学研究提供了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