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设备遍布日本大街小巷
日本消防员演示使用AED急救 图IC
一名59岁中国游客突发心脏骤停,韩国消防员路遇施以急救,日本店家及时拿来急救设备,最终中国游客脱险。这是6月发生在日本冲绳的一幕,其中最具紧张意味的无疑是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施以援手的韩国消防员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高喊:“AED!”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传说中的“救命神器”。日本是AED设置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让这个“救命神器”从“传说”走到街头,从摆设成为标配,也花了十多年时间。
密集度:遍布大街小巷
作为一种便携式急救医疗设备,AED可以为心脏病突发患者进行电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律。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四分钟”内,对患者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有很大几率挽救生命。值得一提的是,AED操作并不复杂,非专业人员也可使用。
专家指出,一台AED设备的有效使用范围只有直径100米的区域,因此设置密度十分重要。在日本要花多久找到一台AED?“日本全国AED地图”可以告诉你答案。
在地图上检索可以发现,以客流量巨大的东京站为例,象征AED设置点的红色爱心图标几乎密密麻麻“包围”了车站。粗略估计一下,在街上每走几分钟,便不难与AED相遇。根据日本政府报告,日本大都市公众场所已经遍布AED,公司和学校等特定场所的设置率也在不断提高。中小城市虽然AED设置密度不如大城市,但也基本实现了重要设施全覆盖的目标。
可见度:手机地图查询
如此高的设置密度是否就万事大吉?日本的努力还体现在,让高密度的AED可以被看见。为此建立的全国性查询系统“日本全国AED地图”,就体现了精细化的管理。
与民间自发上传AED设置信息的共享网站不同,“日本全国AED地图”是在厚生劳动省指示下设立的唯一权威网站,由日本救急医疗财团开发维护,全国卖出的AED设备均绑定上网,最大限度避免漏网之鱼。根据该网站统计,截至2017年日本约有60万台AED设备。
除了覆盖面广和可查询,“日本全国AED地图”还以精细见长,最鲜明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年限推移和管理水平,以绿、黄、红、灰四种颜色实时呈现AED状态,确保使用者能找到有效设备。其中绿色是最佳状态,说明AED处于良好管理,可以随时使用。AED设备每两三年就要更换粘贴式电极和电池,如果被锁起来常年不用就与摆设无异。通过专人点检和地图监控,日本全国AED设备状态可谓一目了然。
此外,针对某个AED设置点,点开一开,相关信息也十分具体,包括设置位置、所属机构、设备生产商编码、设置日期、是否有专人维护、是否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等。随着智能手机流行,“日本全国AED地图”也开发了手机终端软件。
普及度:社会共同课题
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救济·救助年度报告》,仅2017年由市民目击的心肺停止急救人数为25538人,约56.6%进行了心肺复苏急救。其中使用AED急救的受助者有1260人,跟踪随访显示一个月后生存率为53.5%,而没有使用AED急救的一个月后生存率仅9.4%。对比近十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日本的AED普及水平在不断提升。
走到今天这一步,日本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经验是,举全社会之力参与全方位推进和管理。
首先是制度保障。在日本,急救事业主要由总务省消防厅管理,厚生劳动省等也涉及相应领域。针对AED设施,日本有专门的“点检”制度,定期有专人检查和更换。各级政府配有相应预算,用以AED急救的宣教。各地针对AED的急救培训不断普及,不少地方出台规定,将急救设施的设置义务化。
对AED急救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发生在2004年。日本医师法曾规定,只允许具有医生资格的人进行急救,包括使用AED。2004年,日本政府终于授权公众使用AED,AED在日本得以迅速传播。并且,这些民用AED设备尽管造型各异,但都没有上锁,大多只是在外壳上标明“在紧急状态使用”。
在AED的推广和教学方面,并不仅是政府主导,日本社会也积极响应AED推广。根据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报告,除了公共场所,公司、学校、旅馆等地AED设置率也在不断提高。在人员密集的商场和交通设施等地,工作人员要定期接受急救培训。有的地方将AED急救设置在中学培训项目中,有的甚至成为驾校必修课程。
开发运营“日本全国AED地图”的日本救急医疗财团每年投入大量预算用以AED急救事业,包括推广和信息公开等。今年初的预算显示,日本救急医疗财团投入581.2万日元用以AED宣教,投入1300.2万日元用以AED信息公开。
生产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值得关注的是,生产AED设备的企业也是AED推广和教学的重要力量,它们或赞助相关社会机构,或自身开展公益授课等。
培育急救产业,形成良性竞争。在日本有资质生产AED设备的有旭化成、日本光电等七家企业,生产的AED设备并非遥不可及的昂贵存在,普通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买到家用AED设备,有的厂家还推出儿童款。
日本一些城市把7月1日定为“AED之日”。全社会时刻准备着的危机意识,精细化的常态管理,触手可及的距离,是让日本全国60万台AED设备成为真正“救命神器”的“钥匙”。 首席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