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尖锐与温情 两会·声音
第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2020-01-19

两会·声音

市人大代表蔡金萍

市人大代表金缨

市人大代表陈崎

市政协委员温新华

市政协委员黄罗维

市政协委员 顾薇玲

传播中华文化 深化沪港交流

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香港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传统教育的缺失,年轻人从小就没有系好第一粒扣子。应着眼战略全局,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开始,加强深化沪港交流。

去年,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开展首次宋庆龄的移动剧院赴港巡演活动,儿童剧《司马光》《孙子兵法》走进了香港的公立学校。携传统文化题材的儿童剧深入香港的学校为孩子演出,是服务国家战略、播撒文化种子的工程,需要得到相关政府的大力推动支持,使文化润港项目顺利进行。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随着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社区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此建议,借鉴深圳模式,给业主大会颁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给予相应的主体身份。相关部门对此进一步明确权责边界,确保业委会有个“娘家”,从机构组织层面予以规范。进一步完善示范文本,并提供不同业态的多版本格式,同时规范小区内规约的修订程序,确保小区规则在不断完善中迭代并保持连续性。根据业委会成员的基本工作量,结合目前执行津贴的具体金额,每年发布津贴区间价,给予其他业委会相应的借鉴等。

让医院就诊也能“一网通办”

目前,“一网通办”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方便了群众办事,但仍待提升改进。比如,本市已经有了医联体的基本构架,由市内三级、二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组成一个医联体。但是,其中的信息系统均相对独立,不能兼容。建议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医联体平台,开通病历共享、诊疗方案共享、诊疗资源信息共享。具体来说,开通全市范围内社区医院,区域内二、三级医院信息连接端口;让各级医生通过医保卡刷卡即可获取病人既往病史资料,提供合理的诊疗方案;让各种药品可以直接调度、配送至就近医疗机构,方便病人取药;借助大平台大数据实现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控。

提升虹桥商务区交通便利化

虹桥商务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和桥头堡,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水平是影响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外环线和苏州河的隔断,加上北翟路立交、隧道的穿越,区域与周边的交通连接先天不足,需要改善。建议增加服务虹桥商务区东虹桥地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加快实施规划轨交26号线,增加沿仙霞路的轨交线路,轨交17号线由虹桥火车站向东继续延伸,连接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规划构建“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低运量地面公交”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北翟路与外环立交交通互联。

通过文化提升上海夜间经济亮度

夜间经济是2019年的一个热词,上海把提升夜间经济活力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相关政策措施也是不断推出。夜间经济包括休闲、饮食、娱乐和购物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夜间经济已经成为构成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夜间经济不是经营时间的简单延长,而是需要形成各方合力,不同区域可以突出自身特点,各个区都可以推出自己叫得响的品牌项目,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最终通过文化来提升上海夜间经济的亮度。建议塑造文化场景、繁荣文化演艺、促进文化互动、讲好文化故事,让更多市民了解上海的夜间文化,并与长三角地区形成有效融合。

规范屋顶体育场地基本标准

为了满足市民越来越旺盛的健身需求,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开始在中心城区的商场楼顶动脑筋,涌现出了“体育+商业”的运动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建设的民营体育场馆已经超过40家。这些体育场地虽然缓解了上海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但不少运营方无法办出有效的营业执照,长期处于“灰色地带”,面临着“违法搭建拆除”“停业整顿”等各类风险。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出台相关支撑性政策,规范屋顶体育场地基本标准,明确体育场地责任方及监管方,这样既能让市民利用这些城市“金角银边”,又能让市民用得安心、锻炼得放心。

本报记者 杨洁 宋宁华 姚丽萍 潘高峰 江跃中 方翔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张龙 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