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 星期日
学会了用手机支付 阴雨和阳光的日子 元宝茶 雪落黄河静无声 口罩故事 两岸桃李皆风景
第21版:夜光杯 2020-03-03

口罩故事

肖振华

去年底,在大阪摩肩接踵的心斋桥和道顿堀闲逛,妻子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说,在这里,一样的肤色一样的脸,日本人和中国人都分不清了。我不假思索地回应,戴口罩的是日本人。依据是我曾听到的一条信息,说是iPhone X手机在日本销量不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本人喜欢戴口罩,而苹果的面部识别技术,对戴口罩的不友好。

日本人爱戴口罩,是因为他们种植了很多美洲杉树,杉树花粉随风四袭,成为过敏原,致使许多人打喷嚏、流眼泪,戴口罩的一大原因,是为了对抗花粉症;当然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思维方式,自己得病也罢,别人得病也罢,我不希望被别人影响,我也不会打扰到别人,戴口罩便是不二之选。

没想到口罩的话题会延续。今年春节去老挝和缅甸,是去年底就预订了的旅程。出发前,读到出团通知书上的提醒:当地会有风沙,请带上口罩。于是遵嘱到家门口的复美药房购买,橱窗里放着各色口罩,有活性炭的、有带呼吸阀的、有标明N95的……防风沙用不着复杂,我买了一包医用护理口罩,10个18.8元。当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仅仅一周之后,这些口罩会成为万众争抢的紧俏品,后来还得在所居社区预约,每户限购5只。

除夕在老挝的琅勃拉邦,微信上已经弥漫一片新冠疫情。我们在酿酒村买了几瓶糯米酒,年夜饭餐桌上遥祝祖国平安、亲友安康。大年初一,经曼谷飞到仰光,来接机的两个导游都戴上了口罩,大家也纷纷找出口罩佩戴,自此我们携带的口罩,由防风沙转换为防病毒。景点留影时,有人忘了取下口罩;有人怕麻烦,摘下一端,另一端就垂挂在耳朵上,想来今后翻看这些照片,会有一种真实的历史冲击感。

缅甸的行程,从仰光到内比都,从内比都到曼德勒,从曼德勒到蒲甘,车程动辄四五个小时。人在车上,心系疫情,何以分忧,唯有口罩,给家人买,给朋友买。于是每当停车休息时,大家都进了超市、集市,不看土特产,也不买饮料,首先问的是有没有口罩卖,十问九没有,剩下一家有卖,但已售完。

功夫不负有心人,同车的还是陆陆续续买到了一些,一盒一次性的口罩100只,缅元1万,约合人民币50元。有的店家不是整盒卖,把口罩拆散开来,每人限买10只,而且绝不涨价;一些酒店和超市,客人进去,也可以在柜台上自取一只口罩,所见所闻,让我们触摸到这个信奉小乘佛教国度人们的善意。

返回内比都,导游领去一家Junction Centre商场购物,超市旁是一家药店,不时有中国游客来问口罩。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营业员拿出一盒N95型口罩,长方形纸盒里装有10小盒,刚放上柜台,同时有几双手伸进去,有人拿去2盒,有人拿了1盒,妻子和旁边的一个女士都抓住几盒,相持不下,我劝说算了吧,妻子一松手,那女士抓过去,我原想她会匀给我们一两盒,不想她拨了手机,兴高采烈地在向谁通报:我一下抢到了7盒口罩!

有人分析说,按照我们十多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一只口罩,全球流水线产能叠加在一起,也满足不了需求。好在卫生专家也说,如果在空旷无人之地,没有戴口罩的必要,现实并不像一些灾难片描写的那样,吸一口空气就会中毒。返沪行程中我们戴上口罩,宅在家中没有再用口罩。前些天,小区里贴出告示,组织大家到居委会登记购买口罩,我们放弃了,让紧俏的口罩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在写作此文时,看到楼上的邻居“时光静好”发了一条微信到朋友圈,说她的大女儿接到快递电话,让去小区门口取件,是同事送来的口罩到了。女儿穿好外衣、戴上口罩,全副武装地下楼,不多时回到家,却是两手空空。原来女儿把数量不多的口罩都分给了聚在门口的快递小哥和值班保安,“你是个善良的好姑娘!”妈妈的感叹,引来屏幕上一大片对姑娘的点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