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王蔚)“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今天上午发布,该行动方案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提供了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强身健体策略。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研制团队由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和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领衔。方案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出发点,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全生态环境入手,辐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大领域,形成校园、家庭、社区一体化的促锻炼、增体质机制。
方案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实施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每节课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彻底改变体育课不出汗、不对抗的顽疾。
●营造浓郁的“活力校园”氛围 每班每天至少开展两次文化课堂中的微运动,学生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教职工每周累计参与不少于18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 家长每学年组织或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家长每学年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次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大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
●推行科学的“赛事挑战”奖励计划 设立“健康冠军”“健康精英”“健康达人”“健康能手”等赛事奖励项目,强化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动机与兴趣,真正做到人人有比赛、人人能挑战。
●建立动态持续的运动智能监控体系 重点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指标、体育考试指标、健康生活指标、主动健康指标等四个方面问题,其中必须包括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成绩、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身体形态、视力水平、睡眠情况、心率变化、生活质量指数等项目。
世卫组织调研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青少年未达到每天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各国青少年普遍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弊病。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已然堪忧,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问题愈发严重;体育与教育分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地沦为纸上谈兵;逐年攀升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