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从孩子一生成长看教育 只看分数,赢不了人生“大考”
第5版:全国两会/焦点 2021-03-10

只看分数,赢不了人生“大考”

各界委员:教育评价家校共建心理健康科学素养多措并举

综合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委员

建议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性评价,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指标。

增加陪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

孩子同伴之间的玩耍、学习往往在一生中非常重要。建议家长要多陪孩子玩一玩,在健身设施上锻炼,散步聊天,这对孩子智力身体成长都很关键,超过了任何学习的重要性。

家长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袁雯

建议组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使家长循序渐进始终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老师。

净化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

净化网络环境,管控青少年上网时长和内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立青少年极端行为预警平台。

科学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

大力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制定配套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规划相关要求,改变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附属地位,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走上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一番连珠妙语引发社会共鸣。不少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关键是要找到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主动学习、幸福成长。

破除“唯分数论”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面对大家对“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等问题的反映时,总书记深有感触,“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3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视频会议。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在发言中指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升学压力的真实写照。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无疑会通过家长、教师传递给青少年。

要消除教育问题上的焦虑,首先就要破除“唯分数论”,这已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委员看来,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分数代表能力,唯分数、唯升学情况严重,导致中小学学生厌学、家长焦虑、学校无奈,使得教育背离初心,出现了“内卷”现象。

“现行教育评价取向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教师为了升学,过度教学、分秒必争;学生为了分数,过度学习、分分计较。导致学生乃至家长之间功利取向、过度竞争。”胡卫委员建议,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性评价,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同时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打破选拔中的唯分数取向。

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挥棒”和“加速器”作用。胡卫委员认为,要实行增值评价,让学生在感受喜悦中增强自信。以新生入学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起点,借助信息化手段,用好用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成长中的重要轨迹和关键事件,对其进行增值性评价。

不做“虎妈狼爸”

前段时间,教育部提出要给家长减负,批改作业及监督学生做作业不能成为家长的负担。但在不少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正确对待家庭教育,不少人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家庭教育立法让“家事”不仅是家事,而是成为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大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家长和学校的目标肯定是一致的。在倪闽景委员看来,孩子同伴之间的玩耍、学习往往在一生中非常重要。现在要着力把孩子的黄金时间恢复出来。家长也要多陪孩子玩一玩,在小区走走,在小区的健身设施上锻炼,散步聊天,这对孩子的智力身体成长都很关键,超过了任何学习的重要性。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袁雯带来了一份《关于推进家长教育有效落地,帮助家长成为孩子优秀的第一任老师》的提案。

袁雯委员发现,因缺乏家长教育的必要实施保障和政策支持,现行家长教育无内容体系、无明确实施主体、无广覆盖传播途径、无成效评价机制。随着《家庭教育法(草案)》的制订,家长学校已被列为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而给予法律保障。“有了保障,如何有效实施家长教育,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第一任优秀老师,就成为首要问题。”袁雯委员建议,由教育、妇联等部门组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每一位家长必须完成2-3门‘第一任老师’必修课,随后根据孩子成长需要选修家长课程,使家长循序渐进始终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老师。”

“研制公益性家长教育课程,并推荐系列读本供家长自主阅读,避免心灵鸡汤式的漫灌和虎妈狼爸式的喊叫。”袁雯委员说。

培养健全人格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今天的他们,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云端课堂打破了教育围墙,但那些“成长的烦恼”也不容忽视。陶凯元委员认为,当青少年出现行为问题时,学校和家长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施救,社会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不健全,服务机构分散,能力有限,家庭和学校很难从社会上获得有效的专业帮助。

陶凯元委员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推进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她建议深化教育改革,淡化学校教育环境中过度的个体竞争氛围;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认同;净化网络环境,研发青少年专业网络终端,对青少年上网时长和内容进行管控。

陶凯元建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配齐有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建立青少年极端行为预警平台等。“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唐江澎委员的这句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倪闽景委员表示,很多家长并不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而是把自己的心愿强加给孩子,侵犯了孩子的发展权。作为家长应当依法保障孩子的发展权,帮助孩子实现自身的发展,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共同维护好孩子的这项宝贵权利,培养好孩子的独立人格。

提升科学素养

“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体系还未形成,中小学科技竞赛等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素养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向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科学能力培养环境、提升国民科学素养、造就顶尖科学人才成长的沃土已刻不容缓。”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提交提案,呼吁提升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质量。他认为,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亦较为狭窄,教师在科学素养教育所需的多元化、跨学科的专业发展活动较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科学教育边缘化明显,科学教育游离在学校教育体系外,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课提分训练上。大多数科研机构和科技专家游离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外,仅参与一些见习和科普工作。青少年科学教育更多服务于有限的科技竞赛。科学教育始终停留在附属位置,其对学生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的意义被忽略。”周锋委员建议,制定科学素养教育标准,“发达国家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芬兰的Kokoa教育标准。建议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出台青少年科学教育标准,示范引领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风气,探索科学素养教育新路,为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才教育3C标准,逐步完善并制定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

他还建议大力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同时,制定配套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规划相关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附属地位,使科学素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本报记者 方翔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