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6年记录94种羽翼精灵
第6版:上海新闻 2021-04-21
上中学生自编“校园观鸟指南”

6年记录94种羽翼精灵

没关紧的水龙头在草坪上滴出一个小水塘,成了红尾歌鸲的乐园

凤头鹰站在大礼堂外的电线杆上

站在中兴湖鲤鱼雕塑上饮水的黑尾蜡嘴雀

◆正在清淤的念慈湖吸引了灰鹡鸰来散步

◆在壁虎角发现的铜蓝鹟

首席记者 陆梓华

上周是第40届上海爱鸟周,有一群高中生为他们热爱的羽翼精灵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通过近6年的不断记录和更新,上海中学观鸟社的同学们自编了一本《校园观鸟指南》,记录了校园中发现的94种鸟类。

这本上百页的观鸟手册从文字写作、图片拍摄、整理排版到校对修改都是由学生们自主完成,不仅有鸟种介绍,还以频率图的形式统计分析了每种鸟类在不同月份的出现频率,并配有校园主要观鸟地点、观鸟时间、观鸟技巧等科普常识。

“如果你每天清晨和放学后在校园里看到一群扛着长枪短炮,举着望远镜的人,那就是他们。”观鸟社指导教师曾琼玉是名90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专业博士毕业,和学生们亦师亦友。她坦言,自己是被学生带入了观鸟的世界。

屡摘观鸟桂冠

绿化覆盖率达42%,有池塘、草坪、树林等多种环境,毗邻上海植物园……绿意葱茏的校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观鸟条件。

无论是普通翠鸟、戴胜、白鹡鸰、灰喜鹊、黄眉柳莺、棕背伯劳等校园常客,还是偶尔掠过校园上空的红隼、灰脸鵟鹰,以及勘察加柳莺、斑姬啄木鸟、暗灰鹃鵙、紫寿带和栗鹀等上海市区的稀有物种,都逃不过校园观鸟人的火眼金睛。在全球观鸟日(Global Big Day)活动中,上中观鸟社以单日观察到101种鸟类而位列中国地区第一;在上海市民观鸟大赛中,上中观鸟社也曾获一等奖。

他们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微信公众号(SHSbirding)和师生分享。有着蓝灰色羽翼的灰喜鹊数量多、嗓门大,时常三五成群,停在教室窗台上聊天,特别容易引人关注。经过观鸟社同学们的科普,灰喜鹊已经荣膺了上中“校鸟”的称号。2021牛年新春,观鸟社则在微信公众号用一只“牛背鹭”送上祝福。

观鸟社现任负责人成思源和施行轩均为上中国际部12年级学生,已经分别被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埃默里大学录取。他们的观鸟成绩单同样可观——两人记录的鸟类分别达到了578种和320种。他们带领校园观鸟社,在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所创办的数据库“e-Bird”上传观鸟记录,将“上海中学”变成了上海的观鸟热点。

有人偶然在天空中发现了猛禽的身影,第二天,成思源起了个大早前去学校守候,果然,用他的话说,密密麻麻的猛禽“像一条河”一样在空中“奔涌”。通过对翼指数量和头身比等外形特征的辨认,他识别出,那是灰脸 鹰大部队。

读懂人和自然

在同学们眼中,每种鸟的发现,都是一段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学校大礼堂西侧的一小片树林常年有壁虎出没,被大家称为“壁虎角”,成为了校园观鸟圣地。因为这里既有高大的树丛,可以吸引各种柳莺、蜡嘴雀以及伯劳,也有低矮的灌木,吸引那些习惯于在地面上觅食的鸟儿,例如不同种类的鸲和鸫等。密密麻麻的灌木,还能帮助鸟儿们抵挡流浪猫的袭击。每年迁徙季,远东树莺等鸟儿都会选择将“壁虎角”作为临时驿站。去年10月,有社员发现了一只红喉姬鹟,这在上海很罕见,和同学们短暂相处了2天,它离开校园往南飞去。

“人类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影响鸟类的生存状态。”这是观鸟过程中,同学们最多的感叹。他们留意到,每逢上海植物园举办花展,人流量激增,许多鸟儿就会选择来到马路对面的上中校园寻觅一个清静地儿,不少新鸟种,就是那时发现的。鸟儿长途飞行的过程中,需要喝水,也要清理羽毛。然而,城市中的水体并不多。红尾歌鸲是一种特别害羞的鸟,同学们第一次发现它,却是在一片宽阔的草坪上。原来,一个用于浇灌草坪的水龙头没有关紧,制造了一个小水塘。不过书本大小的水塘,对鸟儿来说却是饮水和洗澡的好去处。上中校园内有两个湖,念慈湖和中兴湖。念慈湖在清淤时,露出了短短几日的泥塘,没想到,立刻吸引了苍鹭和鹬类等稀客来湖底挖掘美食;中兴湖边,常年居住着一只漂亮的普通翠鸟,凭借一身亮蓝色羽翼登上了校园观鸟指南的封面。有一年,湖底清淤,翠鸟消失了许久。就当大家担心再也见不到它时,没想到,等到湖水重新灌注,翠鸟依旧回到了它熟悉的家园。

开展“鸟撞”调研

随着上海城市绿地的增多,愿意来上海做客的鸟儿越来越多。

斑姬啄木鸟以往多见于东南亚地区,从2019年5月起,同学们发现它们时常来校园晃悠。同学们也建议,城市的公园绿地在设计时,别忘了鸟类的需求,比如,它们需要一些能吸引虫子的树,比如槐树、柳树等本土树种;植被的层次也应丰富一些,比如灌木丛和芦苇荡,便是很多鸟儿藏身的好去处;一些鸟儿喜欢在堤岸边筑巢,但是,如今很多堤岸硬质化,被水泥覆盖,也让鸟儿不得不另觅居所。

繁华的都市,对鸟类的威胁仍处处存在。“鸟撞”便是其中之一。去年,有同学在停车场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矛斑蝗莺,便向观鸟社的同学们求助。观鸟社的同学们判断,八成是被教学楼玻璃撞晕了。于是,他们找来纸盒,戴上橡胶手套,把鸟儿放进纸盒,一旁放了水。当天下午,矛斑蝗莺恢复了体力,重新振翅飞上蓝天。

“这几年,我们还救过淡脚柳莺、北灰鹟和灰喜鹊。”施行轩说。他们也在公众号上发出提醒,“不要为了看清楚鸟儿而去追赶它们!它们之中有一些在迁徙的途中,因而筋疲力尽,所以你的打扰可能会给它们带来生命威胁。”最近,观鸟社成员加入了昆山杜克大学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发起的一项公民科学调研项目,选择学校的龙门楼、先棉堂和甄陶楼作为观测点,开展城市“鸟撞”调研。

培养“不插电”爱好

在父母带领下,施行轩从小学起就跟着上海野鸟会的老师们一起观鸟,看着看着,自然就上了瘾,全国各地跑。施行轩说,看鸟看久了,他觉得,不同地区的鸟儿身上,也体现着当地的文化气息。他最爱黑白相间的喜鹊,有着含蓄的东方美。

鸟儿们的鸣唱声千回百转,各有不同,能否通过声音识别它们的种类?在父亲协助下,成思源开始着手编写小程序。现在,白头鹎、黄腰柳莺、黄眉柳莺等十几种常见鸟类的声音,系统已经可以辨认得八九不离十。曾琼玉介绍,除了成思源,其他社员也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科学探究,比如调查鸟类栖息地与过境上海时间的关系等。

有意思的是,虽然成思源和施行轩都希望从事生物或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但在撰写大学申请文书中,观鸟的经历并非作为主打。于他们而言,爱好就是爱好。带领大家编写《校园观鸟指南》,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和他们一样,抬头望远,发现身边美好,并非出于功利。

“还有什么活动可以集艺术、科学、运动于一体呢?他们要学会摄影;为了追踪鸟类需要长时间行走、奔跑有时候甚至还要匍匐在地;他们要学会观察,也要不断接受挑战。”曾琼玉说。

成思源和施行轩告诉记者,观鸟社团的小伙伴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电子游戏没啥兴趣,毕竟,身边的世界已经足够精彩。

相关链接

鸟儿,能为环境打分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1年开始,上海就在青少年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从身边的事物着手,通过在学校、社区或绿地开展植物、昆虫、鸟类识别等实践活动。

一只家燕一个夏季能捕食数以万计的小型昆虫;一只长耳鸮一个夏季可捕食大量的老鼠;鸟类在传播植物种子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我们身边最基本的科普教育资源,你可以用鸟儿来为环境打分,看到鸟儿越来越多的时候,说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位负责人表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