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广告 实事求是 “全华班”的CBA 只是一项临时选择 判断决定着最终的呈现
第10版:文体汇/话题 2021-06-19

判断决定着最终的呈现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分享创作经验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万玛才旦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昨天以万玛才旦导演的独角戏收官。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从影之路与上影节息息相关,长片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获得上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后又陆续获得主竞赛单元金爵奖、先后任亚新奖和金爵奖评委。回顾自己的电影生涯,万玛才旦多次提到了一个词:判断。

对灵感的判断

一只鲜红的气球,是万玛才旦电影《气球》标志性的意象。其实,这只红气球源自导演十年前在北京中关村的街头,看到一个气球在空中飘荡,不知去向,当下他立马有了判断: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电影意象。

于是,万玛才旦花了很短的时间写好了《气球》剧本,还在香港拿了创投大奖,但最后却没有能够立即拍成电影。他很喜欢这个发生在藏地的故事,就这样放下实在可惜,于是作家出身的他将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发表了,2018年终于等到了拍电影的机会,并于去年全国公映。

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万玛才旦很喜欢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他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便是在《小说选刊》上看到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产生的灵感。《杀手》全文只有五千多字,拍成长片容量肯定不够,他联想到自己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

“《撞死了一只羊》找到了衔接点,两篇小说都是讲述公路故事,人物都涉及一个司机,主题都有关救赎和放下”。短篇小说里的人物到了长片里,就会出现张力不够的可能,比如《气球》里的尼姑妹妹卓玛,在小说里能感受到她经历过情感的磨难,但电影里却新增了她的前男友,通过前男友写的一本书,串联起了姐妹俩的剧情。

对篇幅的判断

万玛才旦坦言,长片《静静的嘛呢石》最早其实是自己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时的一份短片作业。当时经费有限,不能像写小说一样随意发挥,所以兼顾了自己的表达需求和实现表达的可能性,让故事的时间、空间都集中起来。观众看完,能感受到童年时的家庭温暖,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在很多大学放映这部短片时,有老师和业内人士建议万玛才旦将它扩展成长片。“这又需要一个判断,有的题材拍成短片恰到好处,比如我的《草原》,有人也建议我把它拍成长片,但它作为短片已经完成了我的表达。《静静的嘛呢石》不同,它的空间可以很大。”万玛才旦说。

对画面的判断

“面对你感兴趣的题材,找到适合它的呈现方法就特别重要。”这是万玛才旦拍完黑白电影《塔洛》后的总结。

为什么在彩色电影时代要去拍一部黑白电影?导演的理由是,藏区影像彩色的居多,画面会很艳丽,他希望把表面的东西去掉,还原本真,突出故事中的人。同时,黑白与主人公塔洛的处境是有关的,他的处事方法就是非黑即白,用黑白呈现塔洛的世界观很合适。

此外,画面构图也在强化着人物空间里的处境。塔洛在山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就是自己世界的中心,因而占据着画面的中心;当他下山走进小镇,就成了边缘化的人,不是在画面的左下角就是在右下角。下山时遇到的女子杨措,他以为遇见了真正的爱情,可两人的同框都是通过镜面反射来拍摄,镜中花、水中月,这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爱情。这样的画面在万玛才旦的电影里比比皆是,因而构成了万玛才旦独特的影像风格。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