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广告 上海跨省团队游再次暂停 “人情味”城市的标配 上海地铁年底将实现AED全覆盖 广告 到2025年,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
第10版:上海新闻 2021-08-19

“人情味”城市的标配

马丹

这几日,一位西安妈妈带着2岁男孩进女厕如厕又吵上了热搜。有人斥责家长不尊重他人隐私,有人斥责这样的行为是“要全世界迁就自己孩子”,也有人据理力争“难不成让2岁男孩自己上厕所”。

其实,这几年,带异性儿童上厕所、换衣服引发争吵,继而大动干戈的新闻时有发生。一方面,因为双方争吵情绪过于激动使得纠纷升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第三厕所”“第三更衣室”应该变成“人情味”的城市绕不过去的标配。

不少人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第三卫生间”只和怀抱婴儿的母亲、坐着轮椅的残障人士有关,但实际上,家有老人、小孩的你我他,都是这样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的受益者。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建设的通知》里,“第三卫生间”定义为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然而,第三厕所确实面临着数量不足、位置难寻的问题。2019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哪怕是在城市文明发展较好的上海,第三卫生间配置比例也只有14%。甚至,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第三厕所里,还有不少导引标识不清或者关闭不开放。

厕所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是一把关乎城市文明的标尺,折射出城市的人性化、精细化治理。其实,2016年年底,住建部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曾要求,城市中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公共厕所,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公共厕所,均应设置第三卫生间。近年来,第三厕所的配置也成为城市规划里的重要细节。在我看来,有孩童的家庭当然需要约束孩子的不雅行为,但公共空间也应该让第三厕所成为标配,多为亲子出行提供便利,否则,儿童友好型社会难免会沦为一纸空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