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贺先青
新年第一天,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个动向引人瞩目:两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上的10个地点互致新年问候并交换糖果。印度方面表示,这一举动是为了增进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然而,印度国内的反对派却借机指责莫迪政府对华软弱。
自中印2020年在西段边界发生冲突对峙以来,印度不惜劳民伤财,在军事、外交、经济、宣传等领域频频破坏中印关系,损害互信基础。但中印毕竟互为搬不走的邻居,缓和邻里关系尤为必要,而中印也确实有一些可以合作的空间。
在新的一年里,中印关系将走向何处?想要重新赢得中国的信任,印度似乎还需要多一些实际行动。
遏华意图明显
尽管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尚未签署正式军事盟约,但是印度与它们互动趋势明显,遏制中国的意图明确。
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美印多次举行高层对话,签署了《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推动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共享。美国还向印度出售大批颇具针对性的武器装备,印度将P-8I侦察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用于对华方向。
在美日澳印四边机制内,最初避免刺激中国的“秘密”做法不见了。印度不仅高调谈及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等议题,甚至还主动将中印边界争端引入机制,积极加入四方军事演习,并邀请澳大利亚加入“马拉巴尔”军事演习。可以说,印度“准结盟”策略针对中国的意图愈发明显。
具体到中印边界地区,印度在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一年内完成了原计划5年完成的边境公路建造计划,73条战略性中印边界公路网基本成型。此外,印度还兴修了阿塔尔隧道。印度舆论普遍认为,这些基建项目为印度在边界进行“全天候”军事活动提供了支撑,让印度自认为有底气能在边界地区持续对抗中国。
刻意渲染“威胁”
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从印度官方到大众传媒都刻意渲染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除已故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曾公开称“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外,印度防长上月对到访的法国防长也表示,印度有“政治意愿和能力”反击中国的所谓“威胁”。印度还将刚刚交付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部署在靠近中巴两国的旁遮普邦,并将南海问题与加勒万河谷冲突联系起来,派遣军舰在南海航行,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不仅如此,印度还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意图在经济上对华“脱钩”:多次发布禁止使用中国手机软件的行政命令;禁止印度所有政府机构从中国等邻国采购商品和服务;宣布禁止华为和中兴等参与印度5G网络建设。
经贸逆势上扬
从印度对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其中的恶意非常明显。但可能会令印度强硬派感到失望的是,在印度大力打压中国企业的背景下,2021年中印经贸关系反而逆势上扬,创历史新高,突破1000亿美元的大关。而对于边境局势,有印度官员也表示,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印关系“稳定下来”。
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的背景之下,不管喜不喜欢,印度已经与中国紧密相连,并融入了国际供应链。两国需要携手寻找相处之道,而契机就在面前。
在新冠疫情反复、美元通胀溢出等问题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重大挑战的背景下,印度国内或许存在对外交政策进行再思考的空间。尤其是今年中国将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两国或有机会在全球非传统安全、区域治理、抗疫合作等多边主义等框架下发掘合作空间。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印可以加强协调与合作,协力推进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全球气候治理原则,在清洁能源开发、存储、利用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早日达成“碳中和”目标。
在地区问题上,中印可以在尊重东盟地位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安全秩序,在阿富汗问题上就防止“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势力的滋生与蔓延进行合作。
针对新冠疫情,中印在疫苗专利豁免、抗疫物资供应链等领域也可以协调立场、畅通渠道,加强合作。
不应忽视的是,中印两国在推动国际组织、地区多边安全架构等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改革,提高全球治理的效率和能力等方面仍有诸多共同利益与相似主张。
当然,要抓住这些可能的转机,不只是交换糖果这么简单。印度需要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举动,重新获得中国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