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绿水青山间开出“共富班车” 柑橘新品试种 “生态朋友圈”筑起“候鸟栖息地” 融入元宇宙  赋能新未来
第13版:长三角/万象 2022-01-18
盐城凝聚保护滨海湿地全球共识

“生态朋友圈”筑起“候鸟栖息地”

近日,以“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落下帷幕。与会代表聚焦滨海生态系统、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等开展交流,认为滨海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课题,应该推动建立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国际平台,凝聚共识,共同行动。

作为论坛的举办地,盐城的湿地保护实践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有数百万只鸟选择在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是丹顶鹤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全球麋鹿最大的基因库。其中32种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皮书。2019年7月,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手握世遗这一“金字招牌”,近年来,盐城不断扩大生态领域国际朋友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独特生态资源,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护修复的前沿理念。2021年,盐城将NbS写入该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

“盐城严格保护黄海湿地,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在全球起到了示范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黄海湿地研究院名誉院长章新胜表示,申遗的成功,为盐城开启了世界之门,也为中国开展滨海湿地国际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生态互助、发展互通、文明互鉴。论坛上,更多的观点和共识碰撞出“智慧火花”。《盐城共识》提出共推全球滨海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新目标和新方案;《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通过滨海城市间更深入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滨海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滨海湿地保护论坛宣言》,呼吁青年采取实际行动保护湿地;签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第二期中国试点项目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盐城后申遗时代的保护管理与发展方向,促进世界遗产与经济发展的有序结合……

“以此次论坛为新的契机,盐城将进一步搭建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通过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滨海湿地的全球共识。”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斌坦言,盐城黄海湿地是大自然对盐城的馈赠,也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我们将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候鸟迁移路线保护等国际合作水平,促进滨海城市加强沟通交流,加快绿色转型、做足‘海’的文章,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本报记者 唐闻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