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全球咖啡馆数量最高的城市,在一个多月前,因为一场疫情,骤然停住了她快节奏的步伐。一时间,广大市民被封控家中,生活物资供给基本都依靠政府发放和社区团购。在运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多小区都制定了只采购必需品、放弃大多数享受型消费品的规定。那么,咖啡到底是不是必需品呢?很多日常需要咖啡来对抗疲劳的上班族的回答自然是“yes”,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咖啡并不是必需品,我所在的小区自然就是如此,这引出了一个有趣的买咖啡故事。
在刚刚宣布浦东浦西相继封控管理之前,我正好囤了300克的咖啡豆,那时还庆幸够喝一个月,甚至连突然被封在家中的咖啡店店长家里的存货也没我多。但随着封控的延长,严峻的现实摆到了眼前:咖啡量少了不成团,量多了无法消化且物业不送,咖啡饮品更是上了团购黑名单。我发现已无法高枕无忧,而邻居们更是面临“断粮”的境地,眼看补充无望,上班的疲劳感,在周末时已好似一片阴云,飘荡在各位居家办公人士的头上。
四月中下旬的一天,下午五时多,那位被封在家中的店长,突然在微信上告诉我:店里整理出了几包豆子,欲购从速。我立马放下碗筷,用最快的速度发接龙、选豆子、叫闪送、联系物业、告知邻居,紧张地把各个环节联系好后,竟然连肚子也不饿了。最担心的快递漫天要价没有出现,调度费加到封顶也就25元,快递小哥还加了微信,贴心地将取货和送到小区门口货架上的照片发给了我。
因为我们楼栋是封控楼,我通过物业经理辗转联系到保安队长,期望巡逻队员顺道时能送来,没想到保安队长为此专程跑了一趟。沉甸甸的一大袋咖啡豆,从微信响起至终于到手,刚好两个小时。回想整个过程,非常时期的环环相扣,紧张大于期望,就怕功亏一篑。
咖啡到手后即刻包装消毒,分装,贴上标签,挂在各家门口。疫情期间邻居们不再见面,而是在微信中发来声声道谢,感叹着闻到咖啡豆的香气,突然又有了上班的动力。有人说谢谢“团长”,而我开玩笑回答:“团长”管的人多,团购量大时间久,我这次量小短平快,只能算个“游击队长”。从此,我成了楼中的咖啡队长。
自从上海这波疫情骤起,网上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连上海人民喜闻乐见的咖啡爱好,也似乎成了“负面资产”。但那么多上海的劳动者,为了金融、物流、信息等行业顺利运行、减少损失,付出比平时更多时间居家办公,这时,上海人手中的咖啡代表的并不是精致利己的小资情怀,而是广大劳动者在疫情面前坚持生产、不向困难低头的奋斗精神。这次咖啡采购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经历的一件小事,但只要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齐心协力对抗疫情,一定能有早日回到街头、重新坐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的那一天。张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