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广告 广告 快递不仅要更快,也要更“绿” 街角会客厅体验“朝花夕拾” 公园里的空气质量真的更好! 上海大都市圈要注重协同发展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11-02

上海大都市圈要注重协同发展

2022世界城市日多场论坛、研讨会在沪举行,专家分享生动案例

经过多年发展,世界城市日已成为各国分享城市善治经验、共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昨日,2022世界城市日多场论坛、研讨会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抛出多个生动案例,相互借鉴和启发,呼应“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主题。

公共空间如何提质增效?

在上海、东京等超大规模人口城市,支撑经济与功能转型的土地资源与空间已接近极限,公共空间必然要求以提质增效为核心进行精细化开发,综合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集约需求。

在2022中日(上海—东京)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上,三井不动产(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日野敏幸讲述了“日本桥”地区的更新案例——从1999年启动到现在,“日本桥”地区更新已有20多年,虽然时间很长,但更新带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日本桥”曾是日本重要的集散中心,航运发达,也是许多人心中日本商业文化的原点。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桥”地区陷入萧条。为了恢复地区繁荣,三井不动产于1999年启动更新计划。这是一份跨度近30年的规划,支撑它的是东京打造又一世界级CBD的雄心。

“为了一步步走向繁荣,改造分为三个阶段。”日野敏幸介绍,首先是打造一些兼顾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的商业综合设施,为区域铺垫积累商业气息。2014年第二阶段计划启动,包括产业创造、街区振兴、区域共生和再现水都,建筑师团队尤其注重因地制宜,利用地块里丰富的水资源去开发相关产业。

在三井不动产的主导下,医疗器械、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相继进入,并带动了一系列衍生的周边产业。同时,“日本桥”也没有放弃那些小店铺。建筑师打造了一条种满樱花的步行街,以石材铺路,两旁商铺林立,有老字号也有新开小店,不定期开展活动,积累人气。

在第三阶段,“日本桥”开始在经济更有活力的基础上,实现天更蓝、环境更绿,这是再生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

大都市圈如何发展提升?

在人民城市主题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以东京和纽约都市圈举例:在东京和纽约都市圈,“八爪鱼”般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让生产要素触及各个角落,城市外围、新城与市区几乎无缝对接。对照下来,上海大都市圈还有提升空间。

就数据来说,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包括地铁和城际铁路)长度2750公里,如果以最大统计口径测算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地铁里程和城际铁路里程,约为1700公里,所以仍需推进交通一体化。

在大都市圈中,新城尤其要思考如何对接城市内外的流量、担任枢纽。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例,虽受疫情影响,但今年1到9月的主要指标逆势增长60%,其区位条件和综合交通优势带来的原动力可见一斑。

“上海在思考发展问题时一定要突破管辖边界,从都市圈意义来谋划。”陆铭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聚区,但“强制造”并不意味着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比重。从经济学理论和发展客观规律来看,制造业越是现代化,服务业占比越高。制造业的附加值来自现代服务业,服务业中的研发设计产业可以为制造业赋能。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制造业和服务业要并重发展,不同城市之间应形成一种分工深化、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其中,核心大城市要以生产型服务业赋能制造业,“15分钟生活圈”就是建立在服务业基础之上;相对外围且地理条件较好的城市要集聚较多制造业,比如苏锡常、浙江沿海地区都市带、安徽沿长江皖江都市带,更外围的城市需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尤其是资源型产业、旅游业以及农业,如皖北、皖南、苏北等地。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