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啸天
贴春联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习俗。记得小时候,每到贴春联的日子,妈妈都会“打糨糊”。那时是粮食供应既要凭粮票,又要凭居民购粮证的年代。妈妈用一点面粉,在金属的小汤勺里加少许水,朝一个方向轻轻搅动,待不干不稀时,放到炉子上加温。随着面粉浆水的迅速蒸发,面糊变得黏稠起来,土法制作的糨糊就这么成功了。有一年春节前,我主动请缨“打糨糊”,一不小心烧糊了勺底的面浆。珍贵的面粉白白浪费了,我也好心疼,在“连糨糊都不会打”的数落中一声也不敢吭。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办公室里有玻璃小圆瓶装的“卫生糨糊”。由于工厂制作时增加了防腐剂和香料,“卫生糨糊”有淡淡的香味,而且存放时间长了也不会发霉。
取代“卫生糨糊”的是小塑料瓶装的办公用胶水。胶水瓶外形各异但以圆柱体居多,里面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胶水。使用时只要稍稍按压软性的塑料瓶体,胶水就会从瓶口流出,涂抹均匀顺畅,黏力牢固。但是,如果塑料瓶里的胶水长期不用,小小的瓶口就会被干涸的胶水堵死。如果用力过猛,胶水一涌而出容易污染粘贴面以外的区域。于是,固体胶棒又开始进入市场。固体胶棒是将加温后胶水热液注入模中,冷却后变成固体,装入唇膏式管中,形成固体黏合剂。由于固体胶棒外形像化妆用的唇膏,不会“跑冒滴漏”,携带更加方便。固体胶棒使用时只要稍稍拧动底座体,胶棒微露后,涂抹即可。而且,使用固体胶棒不会污染手指或者非粘贴区域,纸张在粘完之后也平展如初。
我在1970年代最初接触单面胶带,是因为参加了一次用胶带提取灰尘指纹痕迹的专业培训。授课老师告诉我们,40—80毫米宽的透明胶带是用外汇从德国进口的,非常稀缺,必须“省着用”。事后,我利用回沪探亲的机会找遍了上海的文化用品商店,只见到10毫米宽的窄胶带,只能扫兴而归了。若干年后我得知,这种单面的透明胶带名为封箱胶带,又称包装胶带等。透明胶带最初由理查·德鲁发明。现在,除了单面用于黏合的胶带之外,还有多种样式的“双面胶带”,基本取代了糨糊、胶水的黏合功能。双面胶是以纸、布、塑料薄膜为基材,再把弹性压敏胶或树脂型压敏胶均匀涂布在基材上制成的卷状胶黏带,携带与使用都更加便捷。
如果说,糨糊、胶水、胶棒是平面地运用黏合剂这一物质的话,胶带则是用立体的方式用活了黏合剂。2018年8月,联盟号宇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后,地面指挥中心监测到国际空间站气压下降,这意味着有地方“正在漏气”。6名宇航员随即组成了抢修小组,经检查发现是飞船的生活舱出现了一个约2毫米的洞。情急之下,欧洲航天局的德国宇航员先用戴着宇航服手套的手指堵上了洞,再由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用胶带把洞贴上了。待情况再稳定后,他们又找来胶状的多层环氧树脂堵住孔洞,舱内气压才得以恢复。此后,“胶带补飞船”的实例也被收录进了宇航史册。
不同物体间需要黏合的场景多种多样,黏合的具体要求、强度、适用范围等也各有差别。例如,俗称502的快干胶具有瞬间黏合的作用,不干胶标贴要求黏合稳定牢固,即时贴则是一种既需要黏合又不必过于牢固的产品。黏合剂虽小,在日常生活用途广泛,从糨糊到胶水、再发展为多种多样的胶带,不同功能的展现也折射出科技发展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