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圆滚滚的汤团在师傅的巧手下溜进了锅里,白白胖胖地浮起来,被盛进一只只大碗里端上桌……元宵节前后是豫园宁波汤团店的销售高峰期,为吃上一碗汤团,堂吃、外卖队伍时常绵延数百米。
“忙!师傅们凌晨四五点就赶到店里,8点开门迎客,忙完晚间10点左右才能关门休息。”宁波汤团店经理徐正留介绍,有负责撕猪板油、有负责打水磨粉、有负责拌馅芯、有负责包捏……35名师傅连轴转,甚至包汤团包到手指抽筋。尽管很累,每当听到“黑洋酥香滑”“汤团皮软糯”“儿时的美味”等称赞时,师傅们都觉得累并快乐着。
这几天,宁波汤团店的汤团销售量超过了八万只,预计元宵节前三天的销售量有望突破十万只。为何有这么多市民惦念着这一口美味?徐正留直言,他们最大的秘诀就是“用心”。以包汤团的面粉为例,他们选三种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水里浸泡一夜,舂成细末磨成米浆,再装进细布袋,阴干成水磨粉。“泰国的水磨粉更白,苏州的水磨粉有糯性,常熟的水磨粉不黏手,混合而成的汤团皮更有软、糯口感。”
包捏师傅随手拿起一团约12克重的面团,加入6克左右馅心,手工搓圆,便包好一个宁波汤团。在开水锅内翻滚五分钟左右,汤团内黑洋酥馅心便化开了,咬一口,滑而不腻、清香扑鼻。“这里的汤团味道一直没有变,香滑软糯。”在队伍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说道,他住在虹口区四川路横浜桥附近,特意换乘两部公交车到豫园,准备买三盒汤团。“吃了宁波汤团,才算真正过了元宵节。”
老顾客一直在,新粉丝也在增长。徐正留介绍,今年推出一款可以干吃的汤团——兔子大福。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肚子里面则包裹着满满的枣泥馅。蒸熟后咬一口,枣香味十足。“兔子大福制作比较复杂,每天限量制作100只,中午时分便会售罄。”
用心传承老技艺,用创新和消费群体对话,让一碗碗宁波汤团更有故事、有温度。
本报记者 杨玉红
实习生 查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