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行
陶瓷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有“瓷器之国”的美誉,乃世界上首个烧制瓷器的国度。瓷器是百姓的日用品,也曾是王公贵胄的奢侈品,还曾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出口品,为欧洲上流阶层疯狂追捧,拥有一件中国瓷器是显赫、富有、高贵的象征。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中,清康、雍、乾三代烧制的官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康、雍、乾三代的能工巧匠继承发扬了明代青花、五彩技法,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古铜彩;推出了多品种单色釉;而瓷器镂雕、转心的工艺技法,以及仿古、仿前代名窑的技术也堪称一绝,鬼斧神工。清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在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留下了无数的稀世之宝和脍炙人口的烧制、收藏佳话,而当时宫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唐英的故事就更具传奇色彩。
清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目前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顶级博物馆。近年来,一些海内外的重要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也经常能够看到清三代官窑瓷器的身影。
上海知名工笔画家马伟彪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迷醉,对中国瓷器特别是清三代官窑瓷器素来情有独钟,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和认识。十多年前,他发愿要以工笔画的方式为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瓷器“留影造像”,向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介绍推广中国的陶瓷文化。最近,这一“系统工程”已基本完成,并取名“釉然纸上”。100多幅别开生面的工笔画,虽展现了历朝历代的瓷器,但大部分所描摹的仍是收藏于各大博物馆的清康、雍、乾三代重要官窑瓷器作品,传神地呈现了这些瓷器独特的风貌,令我们既感受到跃然于宣纸之上别样的中国瓷器之美,又领略了马伟彪画作的匠心妙趣。官窑瓷器与工笔绘画是迥然不同的艺术门类。马伟彪既非简单地依本临摹,也非仅仅对物“写生”,而是从形似到神似,进行了提炼再创造,画出了中国陶瓷文化独特的韵味,让我们从工笔绘画的二维平面塑造体悟到清三代官窑瓷器的三维立体空间魅力。
马伟彪是一位深得中国传统绘画三味的出色的艺术家。这一方面来源于他的天赋和勤奋;另一方面不能不说得自于早年特殊的机缘——学习古画装裱修复,这让他能够悉心拜读临摹大量中国传统经典绘画真迹,接近中国绘画的精髓。他借由研习中国传统经典绘画迈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堂奥,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改革开放后他又东渡日本,打开了更多的艺术之窗。诸多优秀的近现代日本画家和西方绘画大师的佳作逐渐进入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更为宽广的艺术世界。
马伟彪虽青睐于两宋工笔画,但摹古不泥古,善于融汇中外近现代绘画艺术。他曾私淑西泠创社四英之一的丁辅之,借鉴了不少丁辅之的绘画技法,而我却认为他的作品更有20世纪中国工笔画大师陈之佛的遗韵。陈之佛也曾到日本留学,学贯中西。“工笔画之优劣高低,关键看色彩,色俗画则俗,色雅画则雅”。马伟彪的工笔画以颜色为主,线条隐于色彩之中,但又非完全隐去,色彩秀润雅致,格调清逸。我尤喜他的瓷器与插花相融的工笔画,中国古瓷器瓶身清雅的青花纹饰与花瓶中色彩绚丽的鲜花形成强烈的对比,寄托了艺术家愉悦欢欣的情感和对于自然万物、中国陶瓷文化的生命体验及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