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在硅谷银行外排队取款
美国银行股集体受重挫 图GJ
几天内银行接连倒闭、20余家银行股票暴跌、民众争先恐后取款、世界多国金融机构风声鹤唳……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事件持续发酵,市场不安情绪仍在蔓延。
在美国政府火速出手解救后,硅谷银行13日重新向客户开放,供提取存款。只是,感叹“心情犹如从地狱回到人间”的储户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时刻会否再次降临,也不知道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雷曼时刻”会否重演。
银行业信誉遭质疑
13日一大早,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银行总部外就开始出现排队人潮。由于人数众多、等候时间漫长,银行工作人员不时出面向民众解说提款方式,几名警卫也在现场维持秩序。
住在南湾圣荷西的鲍勃此前将毕生存款几乎都放在了硅谷银行,在他看来,这次事件充分体现了硅谷银行对民众资产管理的不负责任。
像鲍勃这样对银行信誉产生质疑的储户大有人在。为稳定民众和市场情绪,美国总统拜登13日发表讲话称,美国的银行体系仍然安全,承诺今后将加强监管。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认为,应多角度思考本次事件的成因。
首先,硅谷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保持资产流动性这一基本原则,将主要精力投至住房抵押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方面,导致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在期限上匹配失衡。
其次,美国金融系统对硅谷银行这样的地方银行监管不到位,没有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未能防患于未然。
再次,硅谷银行长期为科创公司提供融资,但202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科创企业遭遇寒冬,出现裁员潮、融资困境和科技股大跌,只能通过提现来缓解财务压力,使得硅谷银行的现金流不足以应付需求。一旦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遭到怀疑,挤兑就会出现。
最后,美联储多次激进加息、导致银行资金成本大幅度上升,也是重要触发因素。
风险管控问题凸显
除硅谷银行外,还有两家规模较小的银门银行和签名银行也宣布倒闭,美股银行板块13日剧烈动荡,多只银行股罕见大跌。外界担心,硅谷银行破产将对美国金融和科技界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徐明棋表示,短短几天内美国三家银行倒闭,表明跨大西洋两岸那些资金集中投至长期债券、服务客户多为科创企业和加密货币公司的中型银行,都有可能面临危机。
为避免事态升级,美国政府及时采取行动。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合宣布,13日开始破产银行储户可以提取所有存款,所有亏空将通过对银行系统征税来填补,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美联储还推出名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的紧急融资工具,银行可通过抵押资产来获得贷款。
徐明棋指出,如果美国政府不出手解救,硅谷银行破产的连锁反应可能在短期内难以阻断。所幸美国这次吸取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但徐明棋提醒,硅谷银行破产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才刚刚开始。“美联储或不得不放缓提高利率的脚步,通胀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剧。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也又一次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在结构和风险管控方面的巨大问题,有信息披露,这些银行在购买债券的同时可能还利用外部资金增加杠杆以获得收益,对风险收益的追求超过了自己能够承担的范围。事实上,已经有人批评美国政府又一次出手解救,无异于为部分金融高管不负责任的行为作担保。尽管美国口口声声表示‘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但美联储放缓提高利率所导致的通胀,到头来还是需要全体国民埋单。”
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也让世界多国提心吊胆。德国银行监管机构下令关停硅谷银行德国分行,韩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求本国金融机构做好“应急准备”。
徐明棋指出,硅谷银行是很多科创企业的主要贷款方,其破产无疑会使科创企业未来的融资难度加大,对他国而言有以下几方面警示作用:
其一,对于银行资产和负债可能出现的失衡情况,金融机构应及时进行压力测试、加强监管,对中小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也要保持一定警惕,应在发生挤兑前及早干预、掐灭苗头。
其二,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提供紧急金融风险管控窗口和应对措施,以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其三,金融机构也要向内整改,让违背规则的高管负起责任。本报记者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