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再添小毛头 话多声大叫“喳吧” 八仙桌的来世今生 散场之后的精彩 油面筋也有春天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3-04-16

话多声大叫“喳吧”

文/叶世荪

北方话有“咋呼”一词,意思是虚张声势地大声吆喝;上海话中有个相近的词语叫做“喳吧”,也有写作“喳叭”“查巴”等的。1940年《中国语文》杂志上列出的上海话“喳吧”的释义为“饶舌”;2003年出版的《上海话流行语》对该词的注释是:“说话嗓门大,咋呼;旧时已有使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很流行”;总之就是话多声大、让人生厌。如果说:“喳吧个人勿讨人欢喜”,意思是话多声大者不招人待见;说:“事体还呒没搞定,侬勿要喳吧”,意思是事情尚未有着落不要到处宣扬;上海人还有直接简用为“喳”一个字的:“伊喳得勿得了”,意即此人声线高、好咋呼。此外,上海熟语中还把爱大声喧哗的行为称作“喳吧腔”,把捕风捉影乱讲一通称作“瞎喳吧”,把让人收声闭嘴讲作“覅喳吧”。

不知道“喳”和“查”字曾否同源,除去后加的义符“口”字旁,“查”字很早就用来形容行为举止过于随便、放纵悖礼、失之端庄的样子,这和上海人口中“喳吧”所指的对象十分神似。唐代《封氏闻见记》专有“查谈”一章,云:“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数百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近猥僻”。据说六朝隋唐时期,“查”这个字很是流行,形容言语放浪不止“查谈”一说,还可以称作“查语”。唐代《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中写道:“予别著郑涉好为查语”,说的就是那个“愿付尸一观”的郑涉,常有怪诞、荒唐的话语;同时代的《文镜秘府论》中写道:“调笑叉语,似谑似谶,滑稽皆为诗赘,偏入嘲咏,时或有之,岂足为文章乎!”其中的“叉语”即是“查语”的不同写法。

另外,唐代王梵志撰写的敦煌本《王梵志诗集》中还有“查郎”的说法:“查郎身弱子生惭愧,诸州游客忆家乡”;敦煌学专家项楚对此注曰:“查郎,放浪子弟;查郎乃当时习语。”能生出这许多相关词语来,足见当年“查”字传用甚广,颇受追捧。

时至今日,“查谈”“查语”“查郎”等词在网络汉语词典中依然可以找到,虽说释义有所不同,其中的“查”却都标注为zhā,和上海人说的“喳吧”还是能联系得上的。“查”的另一个更常用的读音是chá,所以有时也被写成了“叉”,譬如上述的“叉语”。20世纪初的《当涂县志》中说:“妇人多言谓之叉”;1974年出版的小说《春潮急》中也有“你还要叉巴”的句式,作者对“叉巴”的注释是:“敞口乱说话”。

此外,还能看到“哆吧”的写法:1934年的《乐山县志》中写道:“多言曰哆(原注:音差)吧”。它们与上海话中的“喳吧”音近义似,应该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分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