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瑞金医院持刀伤人案昨开庭 春色旖旎  踏青享乐 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揭晓 铁肩担道义  为民解难愁 守沪30年 110初心不变
第8版:上海新闻 2023-04-28
报警服务台从“传声筒”成长为高科技含量“公安大脑”

守沪30年 110初心不变

 

“您好,110。”危难关头,这一声问候,曾抚慰多少无助的心灵。

今年5月1日,上海110报警服务台成立30周年。30年来,城市不断扩容、技术迭代更新,这个声音始终不变,穿越梧桐里弄、回荡黄浦江畔,守护在市民群众身边。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市公安局指挥大厅,听三代接警员讲述这个最熟悉号码背后的故事。

技术不断升级

今年1月29日下午3时许,松江居民宋先生报警,家中被盗。接警后,松江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会同新桥派出所迅速开展现场勘查、视频追踪、周边走访,很快锁定嫌疑人身份。下午4时许,窃贼落网。

1小时破案!这样的速度,让57岁的李志东十分感慨:“30年前,光从接警到出警最快都要20多分钟。”

1996年,李志东从静安分局特警队调至市公安局,成为上海初代接警员。“110报警台成立前,报警电话都是各个区的公安分局接听的,号码五花八门,群众很难记住,紧急时刻也搞不清自己身在哪个区,不但不方便,也会延误处警。”李志东回忆。

从武到文,由动到静,看似更容易的岗位,竟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战。“当时报警台只有3个接警员。每个人面前摆2台电话,一台接警,一台派警。”李志东回忆,“为了争分夺秒,我们给分局的电话都设置了快捷键,报警人一报地址,马上要反应是哪个区,然后一键拨号。”

当时,李志东下了一番苦功,把上海道路背得滚瓜烂熟,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地图”。“这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要善于从报警电话中获取更多信息,并及时作出周密应对。”

1999年4月15日,大韩航空货机坠毁在上海闵行区莘庄镇。“报警电话接连涌入,我一听,飞机掉下来了,从来没遇到过!”李志东回忆,当时他马上向领导汇报,调集公安、消防、救护车辆赶赴现场。

时至今日,曾经的苦功夫不少已无用武之地。“比如地址,已不需要笨办法。手机打进来,电子地图上就能跳出位置。”李志东告诉记者,如今的110报警服务台已从“传声筒”成长为科技含量极高的“公安大脑”,接到报警,通过“一键布控”功能,指挥中心可以快速调集周边警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排摸嫌疑人员、车辆等信息,再向现场民警点对点发送指令,真正实现“秒级响应”。

接警全力以赴

技术在升级,不变是初心。

随着上海成长为超大城市,110报警电话日均呼入量几何级数攀升,每天3万个电话是常事,遇上灾害天气、重大活动、突发状况,单日峰值曾突破过9万!

2001年以来,上海警方开始启用特保队员协助接警,这是第二代;2005年,接警员转由文职辅警担任,这是第三代。接警员人数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人,每班也由最初3个人增加到80人。

尽管如此,峰值时刻,人力还是捉襟见肘。接警员一班12小时,每分每秒都处于高压状态。用餐的20分钟,可能是最奢侈的时光,但也要精打细算:走路几分钟,吃饭几分钟,方便几分钟……

“时间再宝贵,也比不过人命关天。”第二代接警员张晓雅,如今已是上海110报警台业务督导员。在她记忆里,一些动辄2个多小时的报警电话,却是绝对不能挂断的生命连线。“很多轻生者打来报警电话,其实是在求救,是要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接警四班班长张卒羽,是第三代接警员中的佼佼者。相比超长电话,更让他心惊的是一些“超短”报警。“一个电话打来,几秒钟,就一句话:‘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啪,电话挂了。这时候,有经验的接警员一定要想方设法插进去一句话。”张卒羽告诉记者,每年呼入的轻生类报警,在接警员的倾听和抚慰下,近九成都能化险为夷。

30年来,上海110报警台共接报求助类警情1100余万起,每一起警情,都全力以赴。

张卒羽处置过的最长通话,是一起自闭症儿童走失事件。孩子只有五六岁,腿脚特别溜。长宁警方到场后,几经周折发现孩子已经上了轨交4号线,去了徐汇。张卒羽又立即安排徐汇和轨交警方介入,多方保持通话,全力搜寻孩子。最终,孩子在浦东的4号线蓝村路站找到。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各种车辆的“发烧友”,一不留神就会偷偷搭乘交通工具,最远曾独自坐火车跑到黄山。

报警中有悲欢离合,也有市井百态。有人说丢了儿子,找到时竟是宠物狗,有人为了5毛钱的葱也要报警。张晓雅回忆,最让她啼笑皆非的报警,是一个孩子打来的:“爸爸跑了,妈妈去追他了,说一定要杀了他!”民警接到指令后,马上调阅小区监控录像,发现孩子父亲驾车冲出小区,孩子母亲很快追了出去。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找到这对夫妻时,民警发现他们竟在吃火锅。两人看到民警也蒙了,一番解释后才真相大白:孩子太缠人,小两口半夜想摆脱孩子吃顿火锅,谁承想“演”得太真,把事情闹大了。

处置更加高效

因便民而生,因利民而强,因为民而变。

30年来,一项项务实举措的推出、一次次创新改革的实践,让110报警服务与救助更及时、更精准、更有力。

为了解决聋哑人等特殊人群报警需求,也为了给身处险境不便电话报警的群众开辟一条求助通道,200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通短信报警服务。2009年,公安部决定统一使用“12110”短信号码。

报警人在没有道路门牌的复杂区域,报警时如何快速说清具体位置?上海市公安局建设3万余个110报警定位标识,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和所有轨道交通站点及大型绿地,只要报警人说出标识编号,民警就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具体方位。

2003年5月,上海成立全国首批110外语接警民警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近60名外语接警民警承担着英、日、俄、德、法、朝鲜、阿拉伯、意大利、西班牙等9个语种的翻译任务。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上海警方完成了全市16个区城运中心网格化系统与110接处警系统互联互通,形成政府部门依责响应、协同共治、闭环运作的社会治理创新方案,“让问题有人管”“让处置更高效”。仅去年一年,各方就协同处置行政服务类、求助纠纷类警情87.6万余起。

上海警方表示,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110报警服务平台迭代升级,持续探索上海公安现代化路径,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本报记者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