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孩子中午不午睡,扣分;坐姿不正确,扣分;周一不穿礼仪服,扣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公开评比。有的学校排名结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不少家长、学生对此产生新的焦虑。
一举一动都被量化打分,难免成为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来源。从报道来看,这款App还有不少让人质疑的地方。比如,老师可在上课时段对学生表现实时打分,这么做会不会让老师上课时分心?又如,有的孩子仅因中午不午睡、坐姿不正确就被扣分,有的老师1分、2分地加减分,有的老师则10分、20分地加减,这样的评分标准科学公正吗?
这款App还有违规收费之嫌,在付费之后,家长可以查看孩子排名情况。虽然不是强制交费,但如果学校要求家长使用,甚至与评优等挂钩,家长很难不关心孩子处于哪一“梯队”。实际上,2021年就有家长反映,学校使用教育类App给孩子打分排名、软件有付费服务,后来所收费用退回,学校校长则被教育部门约谈并批评。然而,这样的打分排名、诱导交费情况如今依然存在,说明学校在引入教育类App上仍需加强把关。
使用数字化手段辅助教育评价、校园管理等,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与家长的权益,切勿加重教育焦虑。近年来,“人脸识别进校园”也曾引起争议,有的系统能识别出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抬头低头了几次、低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等,被质疑不尊重学生、侵犯隐私。新技术应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学生动辄得咎,就违背了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