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相约亚运  续写山海合作新篇 东阳 水果玉米抢鲜上市 以楼聚产扩大商贸“朋友圈” “品质长三角”助力中国品牌“出海” “乡村头雁”探学“浙江经验”
第10版:长三角/万象 2023-06-13

“乡村头雁”探学“浙江经验”

黄山百名乡村书记赴湖州、丽水体悟实训

武夷山脉,南太湖畔,百名村干部,千里探问。安徽黄山市连续组织4批、130多名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省丽水市、湖州市28个村体悟实训。如此规模的乡村书记集中赴浙江学习,在黄山市历史上尚属首次。“震撼”“开眼界”“受启发”……探学浙江,黄山乡村两级书记感悟良多,回到黄山又将怎么干?

先破后立的魄力

从新安江到钱塘江,从浙西南到南太湖。走访了28个乡村,让黄山乡村书记感触最深的是,浙江乡村的先天条件并不好,有些也曾是“脏乱差村”“矿山村”,但经过“先破后立”焕发新生。

位于钱塘江南岸的德清县上杨村是个千年文化古村,过去一度是尘土飞扬的“开矿村”。2013年以来,上杨村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走绿色发展之路,利用生态及区位优势,打造四季花海项目,2021年引进“产村融合”项目天际森谷山野度假区,打造杭州近郊堪称国际级的运动旅游度假目的地。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32.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4.9万元。成为湖州“两山理念”的实践样板。

“我们村有‘天下第一瀑布’‘徽州天路’、徽州大峡谷等生态资源,还有丰富的茶、林、竹特色农产品。但缺少顶层设计,需统一思想,高位打造。”黄山市休宁县渔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健感叹。

因地制宜的智慧

从“开矿山”到“卖风景”的余村,从“猪圈粪坑村”到“全国生态文化村”的堰头村,从“脏乱差村”到“浙江省美丽庭院村”的联丰村,从“烂泥稻田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横山坞村等等,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浙江在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在‘千万工程’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搞千村一面、千村一色,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潴口溪村体悟实训的黄山歙县问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永飞表示,问政村在积极学习借鉴安吉村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好问政村的绿色生态优势,结合好文化资源,做好笋竹文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乡村。

黟县宏村镇镇长盛茂存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要培育一批“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徽派乡村,以景区化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宏村”品牌优势,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旅游,促进各景区村庄间形成互联互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共同富裕的担当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浙江乡村,犹如一幅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画卷徐徐铺展。

“有担当、讲奉献、肯吃苦”,这是黄山乡村干部共同为浙江乡村干部画的肖像。“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笑起来;我的使命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的笑容更长久。”湖州市德清县二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红伟说的这番话,让黄山乡村干部深有体会。

“浙江乡村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敢闯敢试的勇气、攻坚克难的锐气值得我们学习”“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通过体悟,要端正态度,敢于正视差距”……不少黄山乡村书记感叹,“徽骆驼”精神孕育下的黄山人,不缺乏吃苦耐劳和开拓进取品质,而具有自然、文化、生态、特色农业等顶流优势的黄山乡村,也不缺少资源,要学习浙江经验,推动黄山市乡村“五大振兴”,打造不同场景的“新安山居图”。

本报记者 吕倩雯 特约记者 程向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