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
胡建宁,一位设计大师、收藏家和佛学家。自1989年共同参加沉香阁修复工程起,我与胡建宁共事已经整整34载,对于他生平设计或主持建造和修复的代表作品略有所知,包括众多佛教寺院建筑和塑像,例如:上海的龙华寺、沉香阁、慈修庵和宁国禅寺等,尤以海南三亚南山海上观音为最,名扬天下。此外,还有道教宫观,如上海城隍庙等。
4月10日清晨,92岁的他离开了我们。对我个人而言,不啻是内心世界崩塌了一角。我长期从事接待和会务工作,送别胡老师,冥冥之中成为了我工作生涯中组织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他的渊博学识、深厚造诣、高尚品格、音容笑貌和日常点滴,像过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胡老师生活简朴,吃穿用度极为简单,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有些衣衫褴褛的程度,他曾经讲过“三少一多”:少吃,少穿,少用,就能多收一些文物。
1993年,胡老师和我一起到香港出差,他要逛文物市场,我则找了个地方边喝咖啡边等,没等我凳子焐热,他急匆匆跑来,大声喊着有家店里有一件很重要的文物!跟着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店里,是一尊辽代鎏金佛像,老板开价三万二,我帮着压价到了两万八。结果,我俩摸遍身上“四只口袋”却只有六千多元,只能灰溜溜地离开。第二天早上,胡老师对我说,他一夜未眠,因为害怕这尊佛像流失到国外。我们辗转找到当地的一位朋友,向他说明情况,希望他能为国家收回这尊佛像。这位朋友被胡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欣然出资。在确保之后,胡老师才放心离去。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有人问胡老师,您收集这么多文物干什么?他的回答则是“一多一少”:我多收集一件,国家就少流失一件。
胡老师决定将毕生珍藏悉数捐出时,曾自拟了一份捐赠书,写的是将藏品上“交”。我提出异议,认为称“交”不妥,我半开玩笑道,“交”暗含有点被动的状态,既然是捐赠书,应该写“捐”。胡老师坚持要写“交”,他说:所有的文物都是国家的,我只不过是过过手而已。他的话令我感到汗颜。他自始至终都认为,他只是替国家收回一些流失在市面上的文物,并妥善保存。当然,出于捐赠工作的严谨和行文的正式,最终他还是听从我的建议,写上了“捐赠”。
在他香山路住所装运捐赠品时,第一天就装了八车,第二天,在一个破烂不堪、面目全非的沙发里和一个不起眼的夹层里,发现了几百尊佛像,又装了两车,捐赠变得像寻宝一般。我和胡老师开玩笑:“东西都捐掉了,可以对自己好点了吧!”胡老师却坚定地摇摇头,说了“三个到老”:我要活到老,收到老,也要捐到老。
2019年,玉佛禅寺之内先行搭建了一个陈列室,在上海市佛教博物馆还未建成之前,胡老师捐赠的艺术珍品将在这里得到妥善安置并进行内部展出。当胡老师看到自己毕生所藏得到了展示,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感慨万千而又无不谦虚地说:“文物就是要展示的,我做的只不过是抛砖引玉。”
除了抢救文物,他还为全国好多寺庙、文化场所做设计。从1977年末修复上海龙华寺算起,整整46载,他修复的古刹名寺和佛教造像数不胜数。而每每听到对他贡献的赞誉,胡老师总是淡然一笑,坦然又真诚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
谨以此文,怀念这位“普通老人”——胡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