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 申
上海闲话里有一个比喻,讲啥人辣屋家里狠天狠地、到外头一眼呒没用场,就叫做“洞里虎”。不过,“洞里虎”只会辣屋里抖威风的讲法是经勿起推敲的。想想看,老虎窝辣洞里,要么是为了养育小老虎,要么是养精蓄锐;老虎的威势只会更加结棍、危险性更加大。啥人敢惹哺育幼虎的雌老虎?啥人看到养足精神的出洞老虎勿怕?葛末这个比喻哪里来的呢?宋代周密写的笔记小说《癸辛杂识》里有个出典:
《癸辛杂识·别集》里有一节叫“同里虎”,详细描写当年生活在同里地区的一群老虎。按照书里的描述,“近岁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据之,同里叶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专为食息之地,凡人兽之骨交藉于地,蛇骨亦有之”。接下来还提到“同里虎”与其他老虎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可以吃素,“闻虎之饥,则兼果实皆啖,不特兽也”;二是像猪一样喜欢在泥浆里打滚,“其堂下大泥潭,虎饱则展转于中”;三是吃相难看,效仿非洲鬣狗掏肛术;四是胆子小,“或有遇之者,当作势与之敌而旋退引至曲路,即可避去”,意思是万一碰着这些老虎,只要装腔作势吓它们一吓,就可以全身而退。
在古人眼里,老虎残暴、凶悍、威武,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相比之下,“同里虎”真是跌档次、极为坍台!对上海人来讲,顶一个空架子、空名头的脓包,屋里威风在外吃瘪,是让人看不起的。所谓“屋里大阿哥出门就吃苦”“七石缸门里大”(能放7石米的米缸放在家里显得很大,放在外面就不大了)。“同里虎”就被归为此类,现在讲的“洞里虎”很可能是当年的“同里虎”。
后来,那些老虎被剿灭。上海话里“同”和“洞”读音相似,“同里虎”传成了“洞里虎”,让所有住在洞里的老虎躺枪,成了没出息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