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昇宝 摄
编者按:
前不久,夜光杯作者桑胜月发表了《夕阳里没有废柴》一文,在读者中引起关注。确实,每个老人,只要健康,都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劳动惯了,一旦闲下来,心里也会空落落的,寂寞难耐,健康也就走了下坡路。这期,我们约请了一些夕阳追梦人,他们中有人圆了年轻时的软件设计梦,有人一脚踏进了文艺圈……
一脚踏进文艺圈
叶良骏
人的前半生,对职业的选择首先是为稻粱谋,很难随心所欲,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因机遇巧合,当年奔七的我一脚踏进了文艺圈,参加评弹、沪剧、话剧的创作。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极富挑战性,我满腔热情投入其中。然而,几年实践下来,因理念不同,合作难以为继。
我果断转身,决定改行当编剧,没想到写散文与写剧本完全是两回事,竟不知从何处着手。创排戏,剧本是关键,这一关一定得过。无人可帮,只得从头学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不眠之夜,我终于写出了第一部剧。剧本完成后,我没按惯例请专业演员,而是由中学生完成这部专业大戏。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甚至泼冷水的情况下,我阐明观点,排戏不是目的,是回归教育本身,为了育人。通过戏剧教育,带领学生走近历史,了解社会,在团队合作中经受锤炼,得到成长,这堪比思政课,意义很大。在我的咬牙坚持下,戏剧进校园终获成功。我每年推出一部蕴含家国情怀的大戏,自己当编剧兼任策划,参加的学校有几十所,演员有大、中、小学生,还走出上海,推广到了外地。
戏剧是门综合艺术,只有把自己变成内行,在团队里才有发言权,才能排出我要求的好看、感人的戏。导演是专业人士,我是搞教育的,我们常因各种原因产生矛盾,于是,我偷艺学排戏,竟成了半个导演。总之,做事不易,做成事更难,考验的是意志与追梦的决心。
每当演出降下帷幕,满台谢幕的孩子都响起了哭声,他们舍不得离开。孩子们拥抱我,感谢我给了他们机会。此时,我心中的欣慰、自豪、成就感油然而生,所有的辛劳、挫折,都化作了喜悦。
夕阳下,挑战自己,才知天地如此之大。只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再难的事都有可能做成。
老公的“机器猫口袋”
张林凤
老公是理工男,从小就喜欢动手做小物件,他甚至想发明个“机器猫口袋”,想要啥,就能靠它自己做出来。
他初中毕业适逢下乡,8年后回到上海进入工厂,职工大学毕业后,成了仪表机械的工程师。当时,工厂设计零部件,几乎都靠手绘图纸,生产加工一个零部件,技术人员往往要绘制十多张甚至更多的图纸。上世纪90年代,老公工作的国企转制,他找到一家民营企业再就业,成了制造钢质门的设计工程师。钢质门的种类非常多,一幢大厦就需要几十种不同类型的门,每一种门都需要一整套图纸。他想开发一款设计钢质门的软件,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学习,但毕竟工作忙,属于自己搞软件的时间十分有限。
一晃就到了退休年龄,心心念念软件开发的他,婉拒了企业的挽留,索性心无旁骛地回家当起了“码农”。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开发出了一套软件。那天,他为我演示这个新软件。他根据工程现场测量的门洞高度、宽度,将数据输入到他设计的程序的界面,点击回车键,门锁、铰链、门板厚度等制造元素的图形和尺寸就能在电脑上呈现,再输送到激光切割机的电脑控制屏幕,如果在工厂车间,门片就会自动产出。无纸化的加工,既节约了纸张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笑称,这就是年轻时想设计的“机器猫口袋”。这款软件适用于各种钢质门加工,老公将它无偿提供给了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使用。
夕阳里哪来废柴?我看老公每天忙得乐此不疲但也很享受,设计软件、为程序编码,这过程,就叫老有所乐吧。
由“废”而“立”
丰丰
有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把句子顺序颠倒一下,用在我身上挺贴切的。
话说10年前我有许多被“废养”的条件:被宠爱有加的独生女,有个独揽一切家务事的老妈,日子长了习惯成自然,我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乐得饭来张口,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娇生惯养的日常。
从没想过这样的格局会改变,可它就在某一天彻底变了。89岁的老妈患上了认知障碍症,凭她要强的性格,即使想抖擞余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她的突然退位让我措手不及,可一日三餐不能不吃,房间不能不整理,水电煤等诸多家庭琐事不能视而不见……对于大多数人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到我手里成了烦心事!
当年还少有买菜的电商平台,我们的果腹是以熟食为主。家附近卖包子、馄饨的店铺我熟门熟路,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口气在菜场的点心铺里买了10只大饼,早餐是它,午饭、晚饭还是它。但理智告诉我,这是在混日子而不是过日子。是啊,我可以混,生病的老妈不行啊。但下决心容易,做好却不易。就说一日三餐吧,我很努力地模仿老妈曾经做菜的步骤,同样加盐加糖加酱油,就是不入味。那段日子亲戚们常来探望老妈,我下厨烹煮得手忙脚乱也不讨好,没一只菜碗是光盘的,连老妈都说我烧的菜没味道。我很泄气,但朋友的话点醒了我:如果你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态去做家务活,再做10年、20年还是原地踏步的水平。
朋友没说错,从老妈生病到接手她的担子,我并没调整好心态,但我爱老妈,爱这个家,改变角色是需要用心用情去操持的。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家务水平如何?晒在朋友圈的家常菜获得点赞无数,便是我由废而立的作品。
我爱田园生活
胡玉梅
我想,没有谁天生喜欢种地。
可我,心心念念的,几十年来一直想着要自己种蔬菜。
从小看着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好好学习,跳出农门”便成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父母的殷切希望。40多年前的那次高考让我梦想成真,也让父母欢天喜地。
在市区忙忙碌碌工作了四十多年,我常偷偷想,退休了要去乡下找块地,种种蔬菜,晒晒太阳,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就太好了。
老家多年前已经拆迁,年迈的父母也住进了高楼,原有的自留地成了母亲的宝地,八旬老母每天早出晚归,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采摘,那一茬又一茬的新鲜蔬菜是她的宝贝,每隔几天便会打电话来催我们回家去拿菜。
然而,母亲毕竟已是耄耋老人,在一次因病住院以后,不得不放下了锄头,可在病床上她念叨的还是:我的那些菜怎么办哦。
放心吧,有我呢!我拍了拍胸脯。
从此后只要有空,我都会驱车几十公里走进那块田地,戴上草帽、挽起裤管,曾经的痕迹鉴定专家转身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菠菜、青菜、莴笋、花菜、萝卜、生菜、毛豆、刀豆……看着小小的幼苗变成美味的蔬菜,我收获的不仅是新鲜,更多的是心底那份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是夕阳下应该拥有的健康、快乐的生活。
那天,爱人来到我的一亩三分地,沿着岸边横走几步竖走几步,随后指着不远处那块空地说:听说这里要造一所医院,咱们反正退休了,就回到乡下,我也不闲着,再去找份工作,你呢,继续莳弄你那些宝贝蔬菜,可好?
好呀,好呀!我立刻拍手表示赞成!
追求摄影梦孜孜以求
马亚平
临近退休那几年,要说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没啥憧憬,那是不现实的。问题是:我当时的志向过于远大,立志在退休期间追求两个梦想:一个是很早就产生的文学梦,一个是近年才生成的摄影梦。后来一实践,发现行不通,精力实在不够,只能有舍有得,但退休了,总得做点事,绝不能恍恍惚惚地度日,夕阳里,一定不能废柴。
于是,我努力推进我的摄影梦。2015年退休,2016年进入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上海分院和院本部学习,2017年底作品《大师傅》入选国展,这是许多摄影人拍了大半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啊!接着参加各类比赛,屡屡获奖,光是国际摄影赛事的金牌就获得100多枚……
这些成绩是表面的,我自己曾经仔细地揣摩过,人在追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内在的好处,这时候的人思想是集中的,精神是充实的,心灵是愉悦的。有人说退休以后会有失落感和烦躁感,我好像没有,退休前后的心态基本形成无缝对接。有的时候苦一点,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外出拍摄,本来爱睡懒觉的我,竟然不用催促,骨碌一下就能起身,向着黑暗的远方而去。有时候在无人区,60多岁的人还要睡在野外帐篷里,也毫无怨言,还兴奋异常。想想这些,大概就是因为人在有梦的时候会焕发出让人吃惊的潜力吧。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夕阳里,不妨也可以追求一点梦想。
我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退休以后仍然为追梦而孜孜以求的,说不定会造就自己又一段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