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华
“我家住在城里”,这是我孩提时的一句口头禅,一直到我长大进了工厂,别人问我家住何方,我还会如是说。
这句口头禅是跟大人们学的。这个“城里”,指的是人民路与中华路内的上海老城厢。我家在城北露香园路高墩街,那是父亲于1946年用10根大条订下的石库门底楼客堂与后厢房。这个地方在旧时有个赫赫大名——九亩地,一方与上海历史、政治与文化密切相连的热土,我曾在这里生活了近60年。
这里有条南北向露香园路,露香园系明朝申城三大园林之一,它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留下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顾绣”。富不出三代的民谚,让这座名园破落圮废。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官府购进部分园产,辟建演武场,占地约九亩,这便是九亩地的来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代上海滩规模最大的戏园丹桂茶园迁到九亩地,到1913年扩建为“新舞台”,主要上演京戏,据老一辈人讲,京剧“冬皇”孟小冬幼年时,曾在新舞台看戏,还在附近空地练功。1927年3月21日,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22日上午,上海各界代表四千多人在这里选出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政府——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19名成员中,就有罗亦农、汪寿华等9位中共党员。
九亩地作为上海老城厢的一个响当当的地名也曾有过它的阴暗面。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后,日军占领南市,九亩地一带成了藏污纳垢之地,赌台烟馆林立。
吾辈生亦晚,懂事已是风清气朗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了。很多年后,我才查到了资料,我们的24弄原名叫“德润里”,建于1926年,是非常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但没有后门。坐西朝东,我们1号在最北端,因而有单边厢房。虽说我们没见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九亩地,但却实实在在生活在这块被誉为“城里”的市井中,它不仅给我带来喜怒哀乐,也给了我与众不同的情结与记忆。岁月沧桑,九亩地的旧景已在城市改建中消逝了,偶尔我还会去那里,因为有条老弄堂叫开明里,它被保存了下来。
人去楼空的石库门好似风雨中老人,向路人叙述着这里曾经的“城里人生活”的过往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