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体院学生组成的中国艺术体操队夺得集体全能冠军
中国选手梁小静(中)在女子百米赛后祝贺夺冠的外国选手 本版图片 特派记者 李铭珅摄
成都大运会临近尾声,最新的奖牌榜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继续独占鳌头,在竞技层面交出漂亮成绩单。在国际体坛,大运会素来有“小奥运会”的美誉,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未来力量的一次检阅,在蓉城搭起的这片大舞台上,全球的年轻人以体育之名,共同跳起青春的舞蹈。
摸底
在大运会的混采区及赛后发布会上,有一个词语的出现频率总是出奇得高,那便是“体教融合”,不论比赛结果如何,在中国队的教练和选手看来,蓉城之行,是对近些年体教融合成果的一次摸底。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表示:“这届赛事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更多人看到体教融合的成果与不足,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大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已经展示出体教融合结出的硕果。艺术体操赛场上,由成都体院学生组成的中国队以一曲《康定情歌》拿下集体全能冠军;以华东理工大学教练组和选手为班底组成的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队也成绩不俗,来自北京体大,上海体大等院校的选手也有着不错表现。通过探索,不同院校能找到适合自身情况和需求的体教融合模式,其所释放出的“体育红利”,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走进体育场馆。体教融合的积极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释放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为高校学生毕业后的新人生,增添了更多选择和想象空间。
“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体重超标,身体状况也并非外界想象中那般良好,如何让体育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占据更大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国际大体联首席执委、教育委员会主席维丽娜·伯克提出的问题,体教融合的模式或许正在给出答案。
“除了每周的训练,现在校内增加了不少公共体育课程,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参加赛艇项目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金瀚枫感慨,“近几年明显感受到校园内运动的身影多了,跑步的胖子多了,体育的社团多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也多了。”正是这样的量变和积累,让大学生在大运会舞台上迎来突破性的质变,也为体教融合的未来,注入更多信心。
借鉴
近几天,一则有关“大运会中美奖牌数差距较大”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争议。虽然从数字上来看,双方确实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在不少中国队教练和队员看来,大运会的收获不能单以奖牌榜作为参照,借鉴各方的优点和经验,让国内的大学生体育更加蓬勃地开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目标。
赛艇比赛首日上午场结束后,荷兰队的教练和几位选手便与中国队的教练组在场边交流,在混采区,刚刚拿到小组第一的荷兰选手皮特尔与布鲁沃尔简单介绍了他们的训练模式,“大多数时间都是上午上课,下午练习,我们也不是专业的训练,主要是俱乐部形式。”皮特尔介绍,在荷兰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赛艇竞赛,大学生选手有很多比赛机会,“校际联盟组织的比赛、商业联盟支持的比赛,尤其在每个周末,同一社区的赛艇爱好者,也有能一展身手的平台,还会有电视转播和商业赞助,因此赛艇氛围比较浓厚。”
在男篮领域,美国的大学体育协会可谓家喻户晓,成都大运会上,从这个联盟选拔出来的选手再度展现不俗实力。这几年,中国的大学生篮球联盟也在迅速成长,此次大运会便成为交流经验,学习借鉴的好机会。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此前所言,国内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发展,需要更多关注与支持,球员需要更多比赛和交流机会,成都大运会或许会成为国内高校篮球发展的新起点。
过渡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大运会因为与杭州亚运会的举办时间间隔很近,也成为不少大学生选手调整和过渡的重要平台。
成都大运会上,中国游泳队的张雨霏和覃海洋,日本体操队的桥本大辉、韩国射箭队的崔美善等选手,大概率将出战一个多月后的亚运会。张雨霏说:“之前在国外比赛,这次大运会算是适应一下主场作战的感觉和氛围,同时也稍微调整一下。”相比最后的成绩,他们更多地将此次大运会视为“前哨战”。
“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优势,毕竟两个赛事(之间的)时间不长。”在体操男团和个人全能两个项目上战胜桥本的张博恒表示:“大运会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很遗憾桥本在全能项目因伤退赛,希望他快些恢复。接下来我还是要针对比赛中暴露的问题,展开针对性分析和练习,以这次大运会作为过渡,更好地准备之后的比赛。”
特派记者 陆玮鑫(本报成都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