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艾娣雅·买买提的目光 对话,当代艺术传播的打开方式 书展上的“卡夫卡托特包”为何大火? 当代视野中的“西郊农民画” 音乐剧是听音乐还是看剧?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3-08-27

艾娣雅·买买提的目光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邬峭峰

如果用流行于浙江的社戏,来比对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就会发现二者有几点共通之处,比如两者都发端于祭祀,形式都以群众性的艺戏、舞蹈观摩为主。但是,得麦西来甫的发散色彩,并不是社戏的概念所能覆盖。关于麦西莱甫的学术研究,近年还是有一些成果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艾娣雅·买买提博士,她于2006年就完成了她的专著《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甫》。

艾娣雅·买买提是著名的维吾尔族丝路学者,也是一位多有学术贡献的人类学家。她在一封书信里写道:对我而言,用生命中一段时光走入民间,视线投入乡土社会,近距离接触绿洲聚落里活着的文化传统,是学术研究中难得的非学院派修行。人类学家的眼睛永远朝下,朝草根阶层看去。

在艾娣雅·买买提笔下,麦西莱甫,很像一根串联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珍珠项链。这根珠链,甚至也和它的一些经济形态,依存并勾连。

在对内陆民俗的打量中,似乎不多见可以与麦西莱甫进行类比的同质欢舞形式。而另一方面,麦西莱甫又并非一个大满贯式的综合载体。本质上,它仍是一个歌舞性的群文派对。即便麦西莱甫或发端于远古的祭祀仪式,但其群欢框架的纯粹,连同维吾尔族人对载歌载舞的偏爱,使它作为一种民俗,得以千古流传。

艾娣雅遍走天山两麓,以本民族后人的姿态,采访实录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再辅以她本人在留学时获得的人类学视角,由此提炼而出的学术发现,以及对麦西莱甫今昔的细腻描述,让我触摸到维吾尔族人血液里的火烫温度,以及维吾尔族人独具的性格魅力。

千百年来,多门类艺术家和艺人,生动融合于麦西莱甫一门,他们得到了维吾尔族人的钦慕。人们也以参与此业为荣。有相当比例的维吾尔族草根传承者,最初的参与,并非出于温饱理由,而是因为热爱与光荣。

麦西莱甫,这种歌舞群欢,除了满足形形色色的庆典之需,它还将人际的失和、龃龉和各类纠纷,以派对的手段来消弭,并就此达成某种和解约定,形成文书约束。这一切,让我看到了维吾尔族人独有的人性奔放、生存机智、歌舞激情,以及对祥和的高度关切。

在我眼里,麦西莱甫还含有一种深刻的部落式温情。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传统习俗,这一形式的生存能力,其坚韧性一如泥土和草木。

麦西莱甫,对于我这样的内陆城中人而言,越接近就越艳羡。

麦西莱甫,有千姿百态的前缀主题。从婚礼麦西莱甫、丰收麦西莱甫、初雪麦西莱甫、道歉麦西莱甫,到和解麦西莱甫,多达上百种。不管什么主题,当用优质桑木制作的、两根琴弦的都塔尔响起,当热瓦甫响起,当手鼓响起,当男女齐唱响起,所有在现场的人,都定将沉浸于生之欢乐,并沐浴着一种平等尊重的暖阳。在男女舞者或刚劲或妩媚的肢体语言里,包括丑角的诙谐串场,麦西莱甫无论在田间或殿堂,都营造了维吾尔族人庆祝生之伟大的壮景。

此时此刻,南疆阿瓦提县麦西莱甫舞者的手鼓,砰砰的每一击,都打在我心上。那鼓边的金属片闪闪发亮,配合女人的裙裾俏丽飞扬。即便不在现场,已经足以让我热泪盈眶。

我将再度阅读艾娣雅的学术著作《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甫》,以谢谢维吾尔族人的麦西莱甫。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