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届上海写作计划启动时,关注到这个“计划”的人并不多,最后也只来了三位女作家。她们和上海作协的工作人员各自带着怯意,拘谨地度过两个月。第二届,来了四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大家彼此成了朋友,四位作家回去后充当起文化信使、交流大使以及宣传的志愿者……接下来的事变得顺利起来,来自全球的申请者越来越踊跃了。于是,每到秋天,一位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来到上海,漫步上海,聆听上海,走近这座城市,通过他们的笔,留下一个个与上海有关的故事,甚至他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上海故事里的主人公。
参加上海写作计划的大咖不少,也有提出要入住五星级酒店的,尽管此君名气很响,有了他的加盟或许能为整个“计划”带来更多流量,但却违背了“计划”诞生的初衷——让作家生活在市民当中,认识一个最真实日常的上海。就像今年七位作家住的民居公寓,站在窗口,早上看到脚步匆匆的上班族,晚上领略阿姨们的广场舞,既能听见城市的声音,也可以闻到油烟的香味,他们的楼下就是车站、地铁口、沙县小吃、二手房中介……让人认识一座城,看地标景观是一方面,体验都市人文、感受市井烟火气,也是一个方面。一座国际文化大都市,有的是这样的一份底蕴与自信。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在城市漫步中更多了解、走近这座城。而通过这个写作计划,通过这些作家的笔,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上海,相信不少人会被作家笔下流淌的这座都市里的人与事所吸引,更多关注上海、喜欢上海。
吴翔